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友人,在浙江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集会。这天是传统的上巳节,人们在沐浴着春风在水边游玩,以扫除晦气。
酒酣之际,王羲之提笔挥毫,写就了让后世无数人为之倾倒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书》。《兰亭序》的伟大,已经无需多言。可惜的是,如今我们看到的都是摹本,无法看到王羲之的真迹了。
那么《兰亭序》的真迹究竟去了哪里?《兰亭序》写就后,王羲之将其视为家中珍宝,让家族代代传承下去。唐朝建立后,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兰亭序》。
功夫不负有心人,唐太宗从会稽的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获得《兰亭序》的真迹。然而,唐太宗死后《兰亭序》的真迹又消失了。有人认为,《兰亭序》一定是作为陪葬品,葬入了唐太宗的昭陵。
可问题又出现了,据《新五代史·温韬传》中记载,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了昭陵,他在获得大量价值连城的珍宝中,没有发现《兰亭序》。此后,关于《兰亭序》的下落彻底成为了一个谜。
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认为《兰亭序》很可能埋在乾陵里,尤其是郭沫若更是渴望能发掘乾陵,找到这件稀世珍宝。众所周知,乾陵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合葬墓,也是唐朝唯一至今保存完好的帝王陵
千百年来,无数盗墓者都对乾陵地宫的宝藏垂涎三尺,无一例外都以失败而告终。别说盗墓了,就连乾陵地宫的入口都没有找到。谁也没想到,乾陵地宫因几位农民在梁山上炸石头被发现。
1958年冬天,由于经过乾陵附近的一条公路需要大量石料修复。当地负责这项任务的几位农民便道梁山上炸石头,意外发现了乾陵地宫入口。消息传出后,考古界兴奋异常,郭沫若立即来到现场考察。
“毫无疑问,这里面一定保存了不少文物,说不定就有武则天的《垂拱集》,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一定是石破天惊的大事!”在郭沫若的倡议下,文化部向国际提交了《乾陵发掘计划》。
结果大家都知道,郭沫若的提议没有得到国家赞同。惋惜之余,郭沫若写了《游乾陵》一诗,“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不传。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
参考资料:《揭秘唐朝最坚固的帝王陵》、《郭沫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