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释基因,怎么理解基因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4 00:05:31

A.赖氨酸 B.丙氨酸 C.半胱氨酸 D.苏氨酸

解析: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和转运RNA的反密码子都与mRNA上的碱基互补配对。故转运RNA上的碱基序列与DNA模板链的碱基序列相同,即UGC的转运RNA转运的氨基酸对应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是TGC,为苏氨酸。

答案:D

难点二、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有关计算

  1. DNA(基因)、mRNA中碱基与肽链中氨基酸个数关系图解

怎么解释基因,怎么理解基因(37)

2.分析图得规律

(1)基因中碱基数与mRNA中碱基数的关系

转录时,组成基因的两条链中只有一条链能转录,另一条链则不能转录。基因为双链结构而RNA为单链结构,因此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中碱基数目是基因中碱基数目的1/2。

(2)mRNA中碱基数与氨基酸的关系

翻译过程中,信使RNA中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数目是信使RNA碱基数目的1/3,是DNA(基因)中碱基数目的1/6。

(3)计算中“最多”和“最少”的分析

①翻译时,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因此准确地说,mRNA上的碱基数目是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的3倍还要多一些。

② 基因或DNA上的碱基数目比对应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的6倍还要多一些

③在回答有关问题时,应加上“最多”或“最少”等字。

如:mRNA上有n个碱基,转录产生它的基因中至少有2n个碱基,该mR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最多有n/3个氨基酸。

(4)蛋白质的有关计算

①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肽键数 肽链数。(肽键数=水分子数)

②蛋白质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肽键数×18)。

③若基因中有n个碱基,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合成含m条多肽链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n/6·a-18(n/6-m),若改为n个碱基对,则公式为n/3·a-18(n/3-m)。

(5)mRNA上碱基比例:mRNA上A U的数值和比例=模板链上A T的数值和比例。

注意:解题时应看清是DNA上(或基因中)的碱基对数还是个数;是mRNA上密码子的个数还是碱基的个数;是合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个数还是种类。

3.典型例题分析

例3.一段原核生物的mRNA通过翻译可合成一条含有11个肽键的多肽,则此mRNA分子至少含有的碱基个数及合成这段多肽需要的tRNA个数,依次为 ( )

A.33 11 B.36 12 C.12 36 D.11 36

解析:一条含有11个肽键的多肽,则含有12个氨基酸。mRNA中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一个氨基酸至少有一种转运RNA来转运。因此,mRNA中至少含有36个碱基,12个转运RNA。

答案:B

例4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 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则其模板DNA分子的A T数、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 )

A.m、m/3-1 B.m、m/3-2

C.2(m-n)、m/3-1 D.2(m-n)、m/3-2

解析:由mRNA上G C=n个,可推知整个DNA分子上G C=2n个,则DNA上含有A T=2m-2n= 2(m-n);又知合成了2条肽链,则脱去的水分子数= m/3-2。

答案:D

基因表达图像解读

一、tRNA的结构和功能

情景:DNA 分子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最终翻译成的氨基酸如下表所示。则下图所示的转运RNA ( tRNA )所携带的氨基酸是(注:反密码子从携带氨基酸的一端开始读码)

怎么解释基因,怎么理解基因(38)

解读:1.tRNA有很多碱基,不只是3个,只是构成反密码子部分的是3个。

2.每种tRNA只运转一种氨基酸;tRNA的反密码子携带了氨基酸序列的遗传信息。

3.图中所示的tRNA 中反密码子的读码方向是由右向左,即反密码子为UGC ,根据基因表达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该tRNA 对应的密码子为ACG ,则DNA 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为TGC 。查表,可知该tRNA 对应氨基酸为苏氨酸。

二、转录

情景:如图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

怎么解释基因,怎么理解基因(39)

解读:1.①链的碱基A、T、C、G分别与②链的碱基T、A、G、C互补配对;2.②是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3.如果③表示酶分子,则它的名称是RNA聚合酶;4.转录完成后,②需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

三、翻译

情景:图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一个生理过程。

怎么解释基因,怎么理解基因(40)

上一页678910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