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技师时的照片。
世纪之交,江南造船厂接到了一个任务,建造一种已二十年不做的舰艇。
图纸、材料、人员……各项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还差最后一项压力数据,没有这个压力数据就无法开工建造。为了获得这项数据,需要制作压力测试装置——一个金属桶。把舰艇模型放进金属桶,进行压力测试,才能测得压力数据。
在此之前,中国还没有做过这样的压力测试装置。制作这个压力桶最大的难关是焊接,此前两家厂都因制作难度太大而放弃。2000年8月20日左右,有关科研单位找到江南造船厂,刘维新看到技术数据和设计图纸,才了解到难点所在。一是制作压力桶的材料是一种特殊钢材,经国务院特批,鞍山钢铁厂攻克技术难关才炼出来一炉这种钢材,强度高且厚,焊接不当容易变形产生裂缝。二是时间紧,离10月15日交货不到两个月。
这个压力桶最难的是焊接两个闷盖,每个闷盖重9.5吨,直径3米,底板厚60毫米。在板上焊上构架,材料厚度30毫米,构架为370毫米见方深度为600毫米的一只只格子,这是为了加强为了加强60毫米的板厚而设计的。当时所用的焊条长度为400毫米,因此根本无法焊接。刘维新提出,能不能把格子边长加到400毫米,其他人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经计算机反复计算,370毫米是极限,再加长的话,闷盖很有可能会炸裂。
刘维新和两个徒弟等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不仅要克服焊条长度不匹配的问题,还要根据要求,将焊接变形控制在2毫米-3毫米,焊接铁板时要收缩焊缝间隙统一保持在4毫米……
刘维新为记者画草图讲解
听着70岁的“江南焊王”娓娓道来,记者如坠五里云雾。当时,刘维新茶饭不思,两个月不到瘦了五六斤,终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焊接难题:焊铁板时,他将两面开破口改成单面开破口,从一面焊进去实现两面成型,再用超声波检查焊缝质量;他把铁板拆开后去掉一面焊,将三维焊接变成两维焊接;他用一个个铁针撑住焊缝间隙,焊一段敲掉一个铁针,使整条焊缝间隙控制在4毫米……一个个技术细节在他眼前浮现,可是外行只能明白一两分。
“江南厂他们都叫我焊王,到现在我都不认为自己是个‘王’。不是说我这个人比别人高明到什么程度。”关于自己的王号,刘维新总结得很简单,只有四个字:“比较刻苦。”
刘维新教青年焊工焊接。
现如今,刘维新如今眼睛也不大好使,手有点抖,为了给厂里节约,他会自己修东西。有的配件让厂里买,时间长又贵,他就自己花钱买。原本要花3500元,经他手,只要买35元的材料,就能组装成3500元的设备。
每当船长试船汽笛长鸣,码头鞭炮声此起彼伏,刘维新醇厚的脸庞泛起泰然一笑,满怀自豪地目送船舶驶出码头。他时常感慨船舶内的管道犹如血管,“管道对应人体的心血管,感觉我给予了这条船生命。”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