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石明在展示他种植的地参。 受访者/供图
10月19日,炎陵下村乡溪源村农民肖石明喊来几个邻居,帮他收挖种在屋后果园里和旱地上的地参,然后是清洗、晾晒。经多年反复尝试,肖石明今年种植的4亩地参大获丰收,亩产量达3000斤。这表明,他人工种植这一古老物种获得成功。
肖石明说:“我们村有一个残疾人,记不清是哪一年开始,他家门口长出一片‘野草’,春生冬凋,夏天郁郁葱葱。村民都不知其为何物。因为我经常去给他送米送油,2013年秋天,他神秘兮兮地送了我一包外形像蚕宝宝的干货,说是那种‘野草’的肉根。我回家照他说的油炸了一下,没想到吃起来十分松脆、口齿留香。”
肖石明向乡里的农技人员请教,弄清了这种植物的名称——地参。他又从网上搜索其详细信息。资料显示,地参又称虫草参、地蚕子等,为唇形科、地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食用野生地参的历史已有千年。《中华本草》记载,地参晒干后入药,其功能与冬虫夏草相当。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地参含有人体所需的20多种微量元素、18种氨基酸等,是药食兼用的一种植物珍品。
肖石明决定开发这种“横空出世”的珍奇植物。2014年春,他挖回几株苗子,种在果树行间,小心增管,随后几年,逐渐扩大种植规模。经过五六年的尝试、摸索,他掌握了地参的人工栽培技术和加工食用方法。今年,他种植了4亩地参。试挖情况表明,平均亩产可达3000斤。
肖石明介绍,地参全身是宝,春夏可采摘其嫩茎叶,凉拌、炒食、做汤等,晚秋采挖出来的环形肉根,可油炸、蒸煮、腌渍、醋泡、糖浸等。地参可种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上,也可与果树、玉米、红薯等间作,从种到收每亩只需投工10个,期间不需施化肥、打农药。可以说,种植地参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途径。
肖石明将鲜地参烘干或晒干,每斤干货需要五六斤新鲜地参。去年11月下旬,在第三届中国果品产业博览上,肖石明参展的干地参等产品甫一亮相,就以其脆、香、鲜的特质,在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中脱颖而出,得到观展者的好评。省供销合作总社的专家称,如果将地参制作成果脯、罐头、饮料、含片、胶囊等,既可解决其销售问题,又可提高其附加值。
肖石明说:“下村乡平均海拔1150多米,种植出来的地参品质好、无公害。我将让这一古老物种开枝散叶,让更多人品尝到它的美味。”
来源/株洲日报 记者/钟联明
编辑/黄盼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13607444579(吴记者)、15907333036(舒记者)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