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钓的主要特点就是子线双钩,而双钩不是对折等距,而是错开钩距,子线的长度一般约成定俗有20cm、25厘米、30厘米、35厘米,也有钓水库等大水域也有用50厘米的(以上都是指对折后地距离),子线的长短没有规定的明确长度,一般我们常用的一个概念是长子线钓大鱼,短子线钓小鱼,当然不绝对,只是约莫着这么一个说法,那么我们在这些长度和钩距距离的时候是出于什么角度来调整的呢?
本文开头就说过,台钓的精髓特点就是子线双钩,子线的作用一是为了保护主线,遇见大鱼或者挂底时可以通过平拉主线放弃八字环后的子线从而达到保护主线,同时子线双钩,上下留一定的钩距,起到双钩同时诱钓合一,比传统钓单钩增加诱鱼上鱼的机会,同时不会像传统钓法一样,切线线组就废了。但是子线的长度和钩距,是按照什么原则来做调整的呢?
关于钩距,早期的调整没有明确的距离,后来通过大量实战过程中,对比总结归纳了一下,比如钓鲫鱼,一般上下钩距分别设定为1.5厘米(一个钩距)、3.5厘米(三个钩距)、5.5厘米(钩距是指上钩钩底到下钩钩底的距离)一般我们钓1斤以下体型的鱼,一般钩距都设定为1.5厘米,大约就是2个玉米粒的长度,但是后来随着子线尺的通行,就人为的设定成第一个钩距为1.5厘米,以后每个钩距为1厘米,当然,我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搞明白为啥第一个钩距一定是1.5厘米,如果看到本文后有知道的钓友望一定留言告知;
咱们接着说钩距,一般1斤以上,5斤以下,我们都用三个钩距,5斤以上的鱼用5个以上的钩距,和一些老钓友沟通这个问题的时候,普遍的说法是,小体型鱼基本上都是三五成群出现,钩距太大容易伤鱼从而惊鱼,钩距太小容易挡口,所以一个钩距刚好,当一钩触底一钩躺底时,有很大的几率能双鱼咬钩;那么三个钩距和5个以上钩距同理,都是考虑到诱钓结合,钩距小了容易形成挡口,但是钩距太大容易惊鱼。
然后 咱们再说子线的长度,不管是传统钓还是台钓,只要用鱼线就必须考虑到钩到漂座,漂座到漂目,这一个连续的动作讯号传输,这中间的距离越长,传到水面上的漂目就会慢一些,距离越短,讯号传到就会快一些,这是一个必然的情况。所以子线的长短,第一个取决因素是我们钓什么鱼,如果我们钓鲫鱼这种小体型鱼或者轻口、滑口鱼,我们必须要追求讯号传导的灵敏和快速,那么子线一定要短,比如野钓鲫鱼时,最短的时候用过对折后10厘米左右,钩距放到1.5厘米也就是一个钩距,遇见鱼口快的时候几乎竿竿双飞,连杆一个小时左右。反之,如果我们对讯号要求不是那么敏感,鱼口比较狠的时候,同时要考虑的诱钓一体的效果,那么35~40厘米左右的子线长度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同样,我们在水库钓大鱼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饵诱的效果,可能还需要双钩都躺底,最长我见过对折后1米的子线,转钓30斤以上的草鱼和鲢鱼,这些都是根据鱼口、鱼体型、鱼情来做调整的。
然后则是从切线和鱼口的快慢做进一步调整,同理,鱼体型越小,就算吃口猛,但是产生的拉力值大也大不到哪里去,比如鲫鱼,1斤的鲫鱼和1斤的鲤鱼拉力值能有多大的区别呢?子线越长,卸力的效果就越好,就越能更好的护住大线,子线越短,这种保护的效果就越一般;然后就是鱼口的快慢,鱼口快,我们就要用短子线,因为鱼口快我们需要抓口,反之,鱼口慢,我们需要守鱼口,那用短子线就容易惊鱼了。
当然,还是一开篇说的,对于子线长短和钩距,其实没有严格的约定一定要怎么样才是合适的,只能根据自己垂钓经验,结合实战来总结出来最适合自己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