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上面这些标准,给孩子测试一下,如果有部分动作不会或者不熟练也没关系,让孩子有针对性地练习,孩子能学会,就不能说孩子不聪明,只是缺少练习和体验而已。
如果简单粗暴地用这个标准卡孩子,给孩子贴上不聪明的标签,看孩子不顺眼,对孩子心存偏见,不自觉地就会给孩子不聪明的暗示,那会毁掉孩子。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过: “大脑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它会一直不停地因为外界的需求而改变神经的分配。”
心理医师苏珊·沃德教授说过:“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如果给孩子负面的评价,孩子真的会像被暗示的那样越来越笨,父母一定要长点心。
孩子的发展确实有规律可循,30个月搭9层塔、36个月搭10层塔,能力肯定是越来越强大。但具体到每个孩子又极具个性化,和孩子本身的发育情况、得到的环境支持等多方面有关系。
如果每个孩子都千篇一律,截止到3岁生日那一天,不用教、不用练,咔嚓都学会了搭10层塔,那不成了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吗。
别说是不同家庭的孩子,就是同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发展规律也会不同。
- 大宝3岁的时候剪刀就用得很好,自己会剪纸。二宝4岁了都用得不够熟练,也不太喜欢玩剪纸。
- 大宝3岁多喜欢玩拼插类玩具,从简单的独立小动物、交通工具,到一些动画场景玩具,再到一些国内外著名建筑物,五六岁才玩乐高积木。
- 二宝4岁多了,纸质的拼插类玩具从来没玩过,刚刚喜欢玩乐高积木,还不能创造什么造型。
- 大宝大约是三四岁玩过逻辑狗,二宝一直没有给他玩过。大宝5岁才玩托马斯火车,二宝4岁多就每天沉浸其中。
大宝和二宝有这些不同,只是因为给他们提供的资源不同而已,接触哪些玩具多,哪些玩具早,就会有更浓厚的兴趣。
比如托马斯火车,大宝5岁多的时候,市面上才出现。二宝出生以后,家里就有了这些玩具,他从出生就玩这些玩具,印象深刻,自然更喜欢、玩得更早。
比如大宝从来没玩过拼图、贴纸,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还有这类玩具,没给他提供。有了二宝后,我们有了新的认识,给他提供了拼图和贴纸,他接触到,觉得好玩就玩起来了。
有双胞胎的家庭,他们两个孩子的喜好也不一定相同,邻居家的双胞胎儿子,一个喜欢疯跑,一个喜欢安静,同样的教育方式,造就两个不同的孩子,这大概率就是性格不同了。
所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千万不要轻易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自己的孩子不喜欢玩益智玩具,很大程度上是还没到时候,需要慢慢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