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光影阑珊王子 ©
有些地方则是把冥纸封在一个纸袋里,写上收者与送者的姓名,叫“烧包袱”。他们相信这样子,祖先们也能“买”来冬衣,御寒保暖。
早在宋朝,人们便用这样的方式寄予温暖与思念,商家们从九月便开始售卖祭祀用品,将寒衣称为“绵球楮衣”。
更为详细的记载,是在明朝的《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之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
图|Brian Yang ©
那时就已讲究,刚刚仙逝的亲人,只可送“白衣”。现在有些地方,也有三年内不必送寒衣之说。
烧寒衣时,长辈会叮嘱一定要烧得干干净净。他们说,唯有如此,祖先们才能收到保暖的衣物,顺利度过这个冬日。
如此谨慎的背后,是中国人朴素的生死观。
我们相信,在那个未知的世界里,祖先们也能体会到人间冷暖,希望他们能过得好好的。
图|光影阑珊王子 ©
因此,逢年过节要祭祖,会准备上好酒好肉。
因此,凛冬将至,十月初一要烧寒衣。
那一簇簇明亮的火光,是属于人间的温暖。
借着光、借着烟、借着温暖的寒衣,告慰仙逝的先人们,更安慰活着的人们:你爱的人一定能收到你的惦念,一定能吃饱穿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