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祭祀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十分重要的集体性活动,在古代祭祀活动中,作为祭品的牺牲,在祭祀活动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根据牺牲的种类搭配,可以分为太牢、少牢两种。太牢是指牛、羊、猪,少牢是指羊和猪。不论是太牢还是少牢,羊都是“祭祀牺牲”的代表。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在《左传》中有言:祭以特羊,殷以少牢。以上可以看出,在古代祭祀中,羊的牺牲地位不可撼动。古代人们对羊如此看重,以至于将“祭祀牺牲”的神圣使命赋予羊,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分析。
一、靠天吃饭,敬重自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以自然经济为主体,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并且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大,所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祀活动是古代人们心目中十分神圣且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祭祀关乎生活,关乎最基本的生存。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古代人民对自然万物都怀着敬畏之心,作为古代人们最早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羊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人们对其自然而然也怀着敬畏之心。可以说,人们对羊物质层面的依赖,是古代人让羊来担负“祭祀牺牲”的重要使命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敬民抚民,安邦得法《啤雅广要》中有言:“ 沛公始为亭长,梦逐一羊,拔角尾,皆落,辩者曰 : ` 羊去角尾,乃王也 。”
故事简单荒谬,充满迷信色彩,但无可否认的是,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羊与统治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羊与政治密不可分,得羊者得政,失羊者失政。
在经济的角度我们知道,以羊作为“祭祀牺牲”,是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羊物质层面的崇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经济状况下,统治者推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在此背景下,以羊作为祭祀牺牲似乎又升华到了政治层面的作用。
在《列子》中,杨朱觐见梁惠王,与其谈论治理国家的方法。梁惠王问:“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耘,言治天下,何也?”杨朱这样回答:“君见夫牧羊者乎?百羊为群,使五尺童子荷墓而随之,欲东欲东,欲西欲西。”在古代,多以羊喻民,将民众看作羊,将统治者看作牧羊者,故多在文言文中的“牧”译作“治理”,也就是说,古代将治理国家看作放牧。
那么在古代将羊推上“祭祀牺牲”的地位,也可以看作是统治者对广大民众百姓的看重,或者说是统治者对百姓民众的尊重。“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羊做工具,担任“祭祀牺牲”的重要使命,表达统治者对民众的尊重,用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获得民众的爱戴,达到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目的。
三、德如羔羊,重礼崇道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有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在此背景下,人们对羊的依赖也升华到了精神层面,羊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精神文化寓意,羊的地位随之升高。
1、羊的文化寓意
自古以来,人们将羊的形象人格化,羊的形象也被赋予了多种文化寓意。
在文人眼中,推崇羊特有的秉性,
《诗经》曾提到:“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
以“德如羔羊”来赞美文王,可以看出,羊被赋予了美好的道德形象,羊的品格符合人们的道德审美。
在《论语》有记载曰: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按照周礼,周天子会在每年秋冬交叠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则会把历书放在祖庙当中,并且会按照历书中所规定的每月的初一日来到祖庙,*一只活羊用以祭庙,用来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然而在当时,鲁国君主已经不再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空留形式,由此,子贡才会提出去掉“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