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
第一次是1960年代末开始执行的关于限制核扩散的法令,该法令禁止所有核电厂使用铀-235作为裂变材料。第二次是1970年代初,美苏之间爆发的冷战,对核武器的需求激增,导致当时的政府决定从1974年起逐步取消核电厂的安全标准,并且停止向非核能系统提供燃料,直到1980年代初才恢复了核燃料供应。
但由于当时国际社会认识到核电技术已经具备商业化运营条件,因此核电项目被迅速推广开来。
铀235原子核的裂变
核电池到底是怎么进行发电,原理是什么?核电池与核电站的发电原理是截然不同的,核电站这一工作领域的原理是非常繁杂的。它是将核能在其运行中为内能,经过内能后,会像金属的机械原理转化为机械能,最后再由机械能加热反应,变成电能的过程。
但另一工作领域下的核电池却不需要这么复杂,核电池从一个重要的概念开始:热电效应。事实上,“高大上”的“核电池”是在一个不断衰减的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这种热能是会进入到下一次的反应之中,因此这样就会产生温差,再利用热能进行发电的一种设备。
热电效应
这里的“热”不只包括水蒸汽和气态物质本身的热能,还包括核反应堆内部产生的热量,甚至连核废液也可以转换为热能。在化学理论中热是可以产生电的,准确地说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核定的温度差,这样可以产生电流。所以它还是需要用到合适的热源和换能器来达到发电的效果。
核电池材料
核电池的具体发电操作流程是核电池研发工作人员将几根铜丝和铁丝相互间隔的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可以流动的回路。当这段线路受到外界的加热时,纹路中就会产生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