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橹,几乎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嵊泗县枸杞乡,却有一位80岁的“橹痴”,不摇橹出海,就浑身不得劲。
他摇橹,摇过了三个“航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摇向火热建设年代,从木帆船摇向现代化渔轮,从渔业资源衰退的困境摇向转产转业、共同富裕的新航路。
他还要摇向第四个时代,亲眼看到当地旅游业大发展,并希望摇橹能成为其中的亮点——让城市的历史记忆活起来,摇出绿水青山的崭新天地。
他说,这支橹很沉,无数伙伴的力量都在上面,大家喊着号子,拧成一股绳,干在实处,勇立潮头,激流向前,永不低头。
橹在,他们就永不消失。
这是推动一个城市向前的力量。
8月17日,在嵊泗枸杞乡,记者找到了舟山现今为数不多还摇橹出海的80岁老渔民柳位昌,他说他舍不得放下,这把橹伴了他一生。
喊着号子整天摇 手指僵得伸不开
在枸杞乡里西村的一户简陋民居里,穿着灰色圆领短袖、黑色阔腿裤,精瘦的柳位昌从里屋出来,看到我们便热情打招呼。他满头黑发间仅有少许白发,说话中气十足,健步如飞,让我们不由得感叹这位出生于1942年的老人也太“年轻”了。
“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聊起过往,老人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滔滔不绝。“60多年前,渔民是海岛男性唯一的职业。我十一二岁摇着家里的小船去附近的海礁玩,就学会了简单摇橹。15岁进入生产合作社,出海捕鱼了。”当时的渔船是长8米、宽3米的木帆船,左右两边分别有2道边橹,船尾有一支大橹。边橹类似桨,卖力气摇就行了,是苦力活;大橹相当于舵,掌控着航行的方向,需要更高的技巧,不过相对轻松些。刚上船的柳位昌没经验,自然落着了摇边橹的工作。
顺风的时候,木帆船张开帆,轻松前进,但是逆风或没风的时候,柳位昌和同在边橹的伙伴就要使劲摇橹:“像我们这种小船,最远去过台州附近的大陈渔场。”
春天捕小黄鱼,清明后捕乌贼。“再也没有比捕乌贼更辛苦的了。”柳位昌不禁感叹。捕其他鱼类时候,船上一般会有4个人划船,2道桨、2道橹。可要是捕乌贼,就只有3个人,1道边橹1道大橹,还有一个人要一直拿着渔网的绳,像搭脉一样,绳子紧了就放一些,绳子松了就紧一些。
“捕乌贼的时候,几乎整天都要摇橹。大橹有人换岗,边橹基本没有。因为摇橹,我手上长满了茧子,休息时把双手从橹上移下来,已经僵成了握橹的姿势,伸都伸不开。要是强行把手掌伸展开,茧子旁的新肉就会撕裂,钻心的痛。”说着,老伯伸开双手给我们看,手上还留着老茧的痕迹。
柳位昌18岁时,渔船开始机械化,村里送他去舟山水产学校的轮机训练班学习了5个月,随后当了5年的轮机员。看着村里还有不少的木帆船,23岁的柳位昌放弃轮机员工作,重新回到了木帆船上,“还是摇橹好”。这次,他不再是摇边橹的“后生”,而是摇大橹的“技术员”。4年后,村里又培养他当上了木帆船的船老大,掌了6年的“舵”。
摇着小船搞养殖 一干就是30年
时代在发展,最终木帆船还是“下岗”了,柳位昌又回到了机械船上,直到49岁。“那时村里的机械船数量有限,相应的岗位就有限,村里倡导老渔民给年轻人让位置,同时,呼吁渔民转产转业的风声也响了起来,我就主动提出下船。”柳位昌说。
49岁,还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年纪。上了岸,再干些什么呢?
虽然当时家里2个儿子上船捕鱼已经成了主要劳动力,但刚工作收入都不高,只能维持家里5个人的基本开销。“我有力气,还能干活啊!”这时,闲不住的柳位昌想到水产养殖肯定需要小型木帆船,便又打起了摇橹的念头,“我可以自己设计图纸,船要多长多大、橹要多长、橹板得多宽,都可以更贴近实际,合我心意。”
当时柳位昌设计的木船宽1.5米,长7米,他还雇了2个人和他一起干。摇着橹他有什么干什么,最主要还是辗转于贻贝养殖场,一干就是近30年,一直到76岁。这段时间,他依旧去捕过乌贼、海蜒,还去放鲷,钓鱼就更不用说了。
“当时我都是摇着橹到远处的礁石上铲下贻贝苗再带回来自己养,每天能铲的数量有限,所以养殖面积也不大,不过收益还不错。”柳位昌回忆,那段时间,他还会根据现实情况改造自己的小木船,“收贻贝时候难免会把海水带到船上,很难排出去,特别不方便。所以我就在木板里夹泡沫,不仅船的浮力增加了,排水也很方便。”
靠着这把橹,柳位昌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35年前,就是我55岁的时候,我们一家每年的收入将近2万,大部分都是我赚的。”老伯一脸自豪,当时在村里,这个收益算是不错的。
独一无二的摇橹船 独一无二的风景
在里西村的小渔港里,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渔港外就是一片壮丽的贻贝牧场。在这些船的尾部都装有一台或者多台轮机,只有一艘小船上没有任何机器,唯独一把橹,这便是柳位昌的“宝贝”。
这艘船是老人前两年刚造的,办了正规牌照,图纸依旧是自己画的。“年纪大了,以前的船摇不动了,正巧小儿子打造完养殖渔船还有剩下的板材,就打造了这艘小船。”柳位昌说,现在摇橹的人几乎看不到了,“55岁以下的渔民基本上不会摇橹,因为在他们小时候就已经都是机械船;而55岁以上会摇橹的,却也不再摇橹了,一方面摇橹辛苦,另一方面也不会再打造摇橹的小船了。”
得知我们想乘坐摇橹船,老伯很高兴,立马开始准备,先跪在一块泡沫板上,用竹竿划到停在港口的小船上,再解开橹上绳索。为避免大风刮跑船上的物品丢失,柳位昌把每一样东西都用绳索细心固定住。随后,他再把船摇到岸边,让我们上船。他的船很小,勉强能坐下3个成年人。
摇橹时,船左右摇晃,我们坐在上面都不敢动,生怕翻船,而柳位昌却稳稳地站着,如履平地。附近的渔民看到摇橹的老伯,也都围观说,摇得真好。“摇橹很讲究技巧,不是越用力船走得越快,要用巧劲。摇的过程中,橹不能脱离支点,也不能出水面。转弯时,摇的幅度要大,同时要转动橹板方向……”行驶中,老伯不停向我们展示着摇橹的技巧。
橹在水面摇出层层波纹,一艘艘养殖渔船伴随着轮机的“突突”声快速驶过,把缓缓前进的小船抛在身后。“从当初靠摇橹的木帆船,到现在的‘铁壳子’,渔船速度快了、质量好了、设备也先进了。随着生产力提高,渔民生活好了不知多少。”柳位昌摇着橹轻叹,“这把橹过时了。 ”
但在我们看来,他已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
以橹为媒 让更多人看到海岛的前世今生
这道风景,对他自己来说,愉悦身心。“摇橹能治病!”柳位昌的老伴听了无奈摇摇头,而柳位昌讲得很认真,“前几年,我的肩特别痛,去上海看了好几次,医生说是肩周炎,好的几率不大,但是我一摇橹就好了,到现在都没再疼。”
因为年纪大了,海上风险又大,柳位昌的老伴和子女都不同意他再出海,“有时候,在海上被儿子发现了,少不了一顿‘骂’,他们还‘威胁’我,要把船拆了。不过我可以偷偷去,他们防不住我。一想到可以出海钓鱼,我就激动得两只手颤抖。”老人的脸上满是向往。
柳位昌家里有个工具房,各种捕鱼工具齐全,不出海的日子,他就捣鼓渔具,修修补补。他笑着说,他不喜欢打麻将,如果要赌,还不如和海龙王赌。“我最多花点力气,总能从海龙王那儿拿点东西来。 ”现在,柳位昌和老伴每月可以领1000多元的养老金。每次出海钓鱼,吃不完的就卖了,有时一天最多可以卖200元,“这些就够我们老两口开销了。生活要精打细算,要是大手大脚,钱再多也不够。 ”
他似乎成了传统和现代之间一座美丽的桥梁,往前看得到过去,往后能触摸未来。
如今,嵊泗枸杞以网红旅游岛的形象再次声名鹊起,每到旅游旺季游人如织。老人的摇橹人生,在这些天南地北客的眼里,俨然是活色生香的“博物馆”,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诗和远方”。老人特别高兴能有更多的机会,把这些展现在更多人面前,以橹为媒,让更多人看到海岛生产的前世今生,更了解海岛,感受海洋,体会笑对艰苦生活后带来的幸福和满足。
本文来自【舟山日报-舟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