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天道》
1905年夏,赴日学习的王国维终于回到了故乡海宁。
彼时的中国风雨飘摇,而王国维一路走来坎坎坷坷,时代和个人的创痛交织着,令他愁绪满怀,苦苦想要答案。
这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他登上了硖山,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漫步在寺庙中。
寺庙仿佛沐浴着佛光,王国维在那一刻也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依之所,便写了这首富含哲理的《浣溪沙》: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
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
夕阳从山寺的背后照下来,整个山寺笼罩在夕阳的斜晖中,看上去模糊又迷离。
鸟还没飞到半山腰,光线便开始昏暗下来。上方寺中传来的杳杳钟声,似乎将天空中行云都给定住了。
山寺的幽静仿佛让诗人找到了心灵的避难所,他静静地听着寺中传来的钟声,心有所感。
他仿佛听到了某种神灵的召唤,在回应着他内心长久以来所渴望的答案,难道那就是能拯救自己的“救世主”吗?
彼时,诗人正沉迷在欧洲哲人的思想氛围中,所以也有人认为这并非所见之实景,而是幻想,以显示人生与哲学中深邃的义理。
不过这并不重要,无论是眼前之景或是假想之景,王国维想表现的渺茫的意境,都塑造出来了。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寺庙的钟磬之声是佛教的音乐,是引领人开悟的,诗人听到了充满禅意的钟声,便产生想要参透人生的想法。
所以他攀上高峰,窥视夜空中的皓月,希望能打开天眼,看清脚下的红尘。
天眼是佛教所说五眼之一。天眼能透视众生诸物,无论上下、远近、前后、内外、大小及未来,皆能观照。
读到这,便能够理解诗人笔下的“高峰”了:
名为高峰,实际上是一种超脱之境,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度。
他想打开能够看穿众生万物的天眼,看一看这纷纷扰扰的红尘。
多么霸气啊,仿佛自己遗世独立,站在山巅之上,俯视众生。
然而下一句却突然转折,一声无奈的叹息传来:
原来,自己就是天眼中所看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