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和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提高,狩猎早已淡出人们视野,猎人这个职业也从此消失。但是不得不承认,人类的狩猎活动已延续了千万年。
在原始本能和基因的驱动下,打猎成为男人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没有之一,因为猎物的获得意味着征服和能力,意味着食物和生存,也意味着配偶和繁衍。
现代社会这种狩猎的快感,就转化成了男人们对事业的打拼,房子车子的炫耀,甚至有些男人好赌,有些男人喜欢钓鱼,往根子上找,都是源于男人狩猎的本能,和征服感的驱动。
我的爷爷是个老猎户,等我长大记事时,爷年纪已经大了,早没了当年的勇猛和冒险精神。
在30年前的山区,一到冬天,男人们上山套野鸡、打兔子,还是补贴家用的营生手段,要是运气好,拖两只傻狍子回来,就能过个好年。
爷爷年纪虽然大了,依然闲不住,离不开他深爱的大山,夏起割野菜,蕨菜猴腿(一种野菜),秋起打松树塔(松果),捡蘑菇,到了冬天,一进山就是半个月, 弄些野鸡、兔子、獾子之类。
我从小耳濡目染,知道很多打猎的事,也喜欢跟着爷爷去打猎。
最后一次跟爷爷上山,是去打松树塔,十几米高的大松树,爬上去把松果摘下来,收益很高,但也特别危险,村里每年都有人打松塔被摔伤。
一老一小,体验着收获的乐趣。爷俩就这么趴在高大的松树上,看着地面成群结队的野猪,到处乱拱,几只大野猪,长着长长的獠牙,带着十几只小猪仔儿,从高处看下去,就像长着条纹的田鼠。
才半天功夫,半面山坡就被它们翻了个遍,破坏力惊人,新土泛起,地里的树根、嫩芽,都是他们的盘中餐。
现在种土豆,种粮食的农民最怕野猪,一晚上几亩地就被祸害完了,防又防不住,打又不能打。
后来我上高中了,就没再和爷爷上过山。
(二)
说下我们老家的地理位置,塞北山区,以前是大清的皇家猎苑,每到秋天皇帝带着王亲贵族们,左牵黄,右擎苍,举行大型秋狝活动,就是集体外出打猎,培养子孙的弓马娴熟和尚武精神。
此处草木蒙密,飞禽走兽往来,处于比较原始的自然生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量的植树造林,还获得了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奖----地球卫士奖,对,就是有名的“塞罕坝”一带。
我从小就继承了猎人的优良基因,六岁时就徒手逮过一只松鼠。松鼠动作异常敏捷,又胆小机警,成年人都很难捉到,捕鼠高手的家猫,都拿松鼠没办法。
爷爷夸我,长大了一定能成为最好的猎手。
现在人除了在动物园和电视上,很少有人真正在野外接触过野生动物,一些农村人见过些刺猬、蛇、山鸡一类,像野兔,野猪很多人都不一定见过,至于城里人,估计野钓的时候见过野生的鱼和甲虫,哈哈,仅此而已。
所以自然无法体会野外打猎,或者遇到大型野生动物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爷爷说以前他在林场赶牲口拉木头,骡马比人耳目灵光,能提早感觉到潜在的危险,有时骡子走的好好的,突然四蹄一扎,两眼圆睁,四腿打颤,任你打、任你牵,就是原地不动。
这时就说明附近林子里有大型猛兽,给骡子马吓破胆儿了,不会动了,一般都是虎豹、熊瞎子一类的,这时就得赶紧放鞭炮,一听到动静,猛兽就吓跑了。
野兽最怕鞭炮声,按爷爷的说法过春节放鞭炮,哪是为了吓走什么“年兽”啊?就是数九寒天,山上食物稀少野兽们饿的慌,而临近年关,村里*猪宰羊的容易招来野兽的*扰。
于是家家户户放些炮仗,野兽就被吓跑了,你看一到过年,家里大黄狗那熊样,被炮仗吓得成天不敢出窝,也不敢吃食儿,老祖驯化了它们千万年,还是怕火光和炮仗,这是本能。
(三)
我说一些在野外遇到凶猛野兽的一些体验和经历。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夏天起的很早,跑到离家有两三里的河边去背书,前几天上游下了雨,河水暴涨,还没退去,远远的就看见河对面有一只狗在河边喝水。
我与他一河之隔,过了几秒钟,我才反应过来,那是一匹狼,一匹孤狼。好在河水很大,噪音很大,我很确定他过不了前面那条河,而且它似乎没有发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