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村,门上的“孝”字为理学大家朱熹所题。作为“程朱理学”的故里,徽州文风科名,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图/Knightlee
家大业大的徽商,回过头来不遗余力地反哺家乡,除了赈济灾民、兴修水利、建造宗祠,最重要的在于“投资”兴办了大量的书院,扶持同宗族的学子参与科举考试,使得“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
雄厚的教育实力,使得本就身为“程朱理学”之乡的徽州科名更盛。明清时期,徽州的进士人数位居各府前列,以至盛传了许多“科举佳话”,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有“兄弟九进士、四尚书者”、“一榜十九进士者”,这些金榜题名之人,有不少后来都入朝为官,尤其是歙县人许国,在明万历年间获封武英殿大学士,死谥“文穆”。至今在其家乡,还立有一座“不合礼制”的八柱牌坊。
许国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因云南平逆“决策有功”,晋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成了仅次于首辅的次辅,乃建坊。图/张建平
而这股“亦贾亦儒”的风气,同样反过来使得徽商在商、政二界左右逢源。在鼎鼎大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之前,乾隆时期的“扬州八大商”之首江春,就曾“以布衣上交天子”,成为两淮盐业的总商。徽州人似乎总具有某种超前的意识,他们“读书是功业,经商也是功业”的思想,在那个时代遥遥领先。
婺源石城,恍若仙境。图/龚跃贤
徽州去哪了?
只看行政区划,她已然随着历史推进烟消云散。然而却深深刻入了徽州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当中,跨越时间长河,以建筑、绘画、雕刻、戏剧、园林、笔、墨、纸、砚等包罗万象的形式,成为了中国美学元素的符号之一,历久而弥新。
- END -
文丨叶吟啸
图编丨HonYi
封图丨 方托马斯
参考资料
《徽州捡拾历史的碎片》张建平
《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刘伯山
《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葛剑雄
《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黄成林
《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李林琦
《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陆林焦华富
《浅谈明清徽商对扬州园林的影响》朱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