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技部11月1日通过官网发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提出,针对黄河水少沙多、生态环境脆弱和悬河发育等自然特点,以及水资源短缺矛盾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要通过“实施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攻坚行动”等六大行动,发挥科技创新对黄河保护治理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推动由黄河源头至入海口的全域科学治理,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
科技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示范、成果推广、文化传承、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最新提出的6项行动具体包括:
——实施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攻坚行动。针对黄河水源涵养功能不足、水资源短缺、水沙关系不协调、下游河势游荡和“二级悬河”严峻等问题,研究径流、洪水和泥沙变化趋势,明晰用水底线;攻克深度节水、水沙精准预报与调控、防洪减灾等瓶颈技术。
——实施生态保护关键技术攻坚行动。针对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分布广、类型多、易退化、恢复难和慢的问题,聚焦上游青藏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河道与三角洲,开展区域生态修复和生态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实施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攻坚行动。针对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低、能源工业集聚、环境污染积重较深的问题,开展水体和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危废处置、大气污染防治等技术攻关。
——实施高质量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行动。围绕流域智慧管理水平不高、各省区高质量发展不充分,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文化遗产保护和精神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开展智慧流域、农业、能源、文化等关键技术和产业模式研究。
——实施综合治理工程示范行动。围绕全流域水源涵养、深度节水、生态保护与功能提升、产业发展、污染治理和智慧黄河构建,创建一批技术示范区,推动科研成果应用与辐射推广。
——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建设一批流域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等交流共享,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培育提升沿黄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最新发布的方案时表示,该部近期将从三方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
一是在青藏科考中,开展黄河源区科考。组织科考队加强黄河源头及上游地区的考察工作,支撑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进一步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发任务实施。加快推进“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等重点专项的组织实施。
三是加强综合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持续加强黄河流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加强科研设施、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共享,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据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主要设有三阶段发展目标。
到2025年,在流域气候—生态—水—沙耦合演变规律、生态流量控制标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机制等方面取得理论突破,在上游水源涵养、流域深度节水、水土保持与水沙调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水—土—气污染防治、危废处置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系统修复与功能提升、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支撑水安全、生态安全、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上新台阶。
到2030年,在生态系统演变机制和水—土—能协调配置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水网和水沙配置方案、河道与滩区综合提升措施、污染管控和绿色开发技术、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水资源均衡配置、水沙调控和污染管控能力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示范区,进一步提高水沙、生态和环境要素智能监测和预警预报水平。
到2035年,在流域系统治理、智慧黄河场景构建和水工程联合调度等技术方面取得整体跨越,支撑全面实现流域生态环境和水沙过程要素的智慧化监测和管理。通过黄河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新相互促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国领先,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