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网友用亲身经历举例:自己以前只是参加一次大考,考前写了很多字,后来考完试后,手就开始抖拿不起筷子,“我那还只是写字,人家消防员可不止如此啊。”
训练强度有多大才能让这些棒小伙们拿不住筷子?
听说最严格的是:背着空气呼吸器,打篮球,跑3000米……
不过,您可能不知道这支消防员队伍可不一般:
他们获得的荣誉几乎数不清:“模范消防中队”、“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公安消防部队英模群体”、“模范基层党组织”……
他们做的惊天动地的事情不少:
1998年,东航一架客机紧急迫降,中队成功惊险地完成飞机迫降前跑道泡沫铺设、迫降后水泡掩护和疏散机上人员的任务,电影《紧急迫降》正是根据这一事件改编;
2003年,建造中的地铁4号线中山南路段突然坍塌,中队不仅抢救出重要资料硬盘,还组成“敢死队”在40多摄氏度高温的隧道里来回奔波,面对突然倒灌的江水,坚持战斗一个多星期;
2008年汶川地震,中队战士连续奋战八九个小时,3次开挖,将青年蒋雨航救出……
“训练场上昏倒可以醒来,火场上那就是一条命。”这句话每个消防队员牢记在心。
2011年8月,《解放日报》记者就曾经采访报道了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消防中队,当时小伙子们用叉子吃饭的一幕让记者印象深刻,而他们每一天的训练和执行任务都是赴汤蹈火的“实战”,这一点则让人震撼不已。
在训练现场记者看到,在强化协同作战和快速应变能力训练中,消防员快速搭梯,扛着水带飞速奔跑,甚至苦练“壁虎游墙”、“凌霄飞渡”这样的绝技,这些能力一直是“消防铁军”的真功夫。
只见抢险班班长郭冲冲一个起跳,轻松上墙,像一只壁虎牢牢贴在墙上,在墙的缝隙间来回挪移向上穿梭,眨眼已“游”到墙体顶端。这样的本领,在抢险救灾中能发挥极大作用。
然而,在情况复杂的特大型城市里,要做到快速出击,仅靠个体的技能远远不够。因此,车站中队的训练方式,更向实战靠近。
每周,他们都会选择不同的建筑结构,地下室、地铁、高层等,开展“无预案拉动”。出警战士只知道哪里发生“火警”,却不知自己的具体任务,一切都要在行动中接受指令。
当然,真的预案就如批卷老师手中的参考答案,牢牢掌握在总指挥手中,而战士们面临一场闭卷大考。
图片来源:解放日报
“这是我们的工作啊”,记者采访时,这些80后90后的小伙子拙于言语,似乎没啥可说,他们记不清在多少个寒冷或炎热的夜里,冲进火场救过多少人,记不清为群众开了多少次被误锁的家门,拆除过多少个马蜂窝;甚至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几近昏迷,多少次体力透支,多少次接近死亡的边缘。
和用叉子吃饭一样,这些于我们来说是新奇惊诧,对他们来说,却是每天再普通不过的,“赴汤蹈火”的平凡。
致敬消防员!
(来源:北京日报综合《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微博、观察者网、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