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偶感——不是桂枝汤误用桂枝汤后变证
桂枝汤应用似乎比麻黄汤和缓,但是其实桂枝汤仲景给了很多限制,同时也给出象桂枝汤证却不是桂枝汤证的现象。28条就不是个桂枝汤证,需要健脾利水,是水饮内停的征象。29条是阴阳两虚兼外感的病症,这类病症滋阴补阳祛邪,而不是单纯祛邪,导致阴阳俱伤,应该先补阳后滋阴。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本证刚开始用了桂枝汤是因为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或者用下法,是因为看到了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但是症状不解除,所以同时具有发热身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应当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健脾利水为主,同时由于误用桂枝汤发汗或者下法伤了阴液所以用芍药养阴。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29,30条都是讲象桂枝汤其实不是桂枝汤,但是用桂枝汤治疗后的变证,象桂枝汤是指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不是桂枝汤证的是小便数、心烦、脚挛急,这里脉浮不是浮缓也不是浮洪,也不是浮紧,而是浮大,但是这个浮是中风,大是虚,也就是类似于芤脉,浮脉类的脉象,有浮、洪、濡、散、芤、革六脉。因其脉位浅,浮取即得。其中洪、芤、革可以算是浮大,但是仲景强调了大为虚,所以只能是芤、革脉,属于阴血不足。所以会脚心烦、挛急,而小便数、微恶寒是因为阳虚,误用桂枝汤后,发汗过多伤阴亡阳,应当先补阳用甘草干姜,四逆汤。后补阴用芍药甘草汤,如果胃气不和用调胃承气汤去阳明之火。在整个病理过程中,很可能阳明实火一直在,所以有汗出,心烦,发热。这个证很像妇人产褥期,既发热又怕冷,气血两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