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口哨王”曹庆跃,老青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将普通的口哨吹出了大名堂——在2008年第35届世界口哨大会上,一举拿下了男子成人组艺术类比赛第一名,流行音乐第二名,个人全能第三名,曹庆跃也成为第一位在世界口哨舞台上领取奖项的中国人。之后的2013年,曹庆跃又获得了在美国举行的第40届世界口哨大赛个人全能冠军,并带领他的弟子们包揽了少儿级个人全能冠亚军……距离当年的辉煌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现如今的曹庆跃已经成为了自己口中的一位“退休老头”,可是对于口哨的热爱却并未因此而搁置,相反,他以更为年轻、时尚的姿态传播着这一门口哨技艺:“唇粹”公众号上一曲《出埃及记》有着10万+的传播度,而抖音短视频上的直播也在不间断地进行着,一个小时吹奏16首口哨作品,也是别人难望其项背的纪录……
从街头小技到口哨艺术
口哨到底是一门怎样的技艺?似乎没有人能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就连现如今被誉为“口哨艺术演奏家”的曹庆跃,当年也是摸索中延续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1984年,曹庆跃参与青岛港务局艺术团的一场演出,为舞蹈《梁山伯与祝英台》伴奏时,一时兴起加入了一段口哨吹奏,这是曹庆跃口哨艺术的啼声初试,虽然观众们的掌声雷动,但是台下的领导对他虽没有批评但也没有表扬,只是说 “下次别吹口哨了。 ”这样的反应倒也不足为奇,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口哨经常是与街头混混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更多的人将其定位于“不着调”“流里流气”,但此时,真正的口哨艺术却在世界上日渐成熟且受认可,钟爱口哨艺术的曹庆跃将闲暇时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口哨艺术的探索上。
曹庆跃告诉记者,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有一位叫爱丽斯·肖的女士曾是世界最著名的口哨艺术家,她的口哨声曾飘荡于音乐厅、演讲堂,风靡欧美,一位评论家描述她的口哨“是一样最有表现力的乐器,能吹出加强音、抑扬音、断音、颤音,音域涵盖两个半八度音程”。另一位评论家则把她的口哨喻为“魔笛”,“其音色犹如画眉鸟的鸣啭,又像晚间的清风那样幽幽沉寂。 ”而在1985年美国内华达州卡逊举行了第八届国际口哨大赛,其空前盛况更是让曹庆跃跃跃欲试:51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口哨艺术家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周末,聚集在卡逊市立公园的木棉树下嘬口而吹,争奇斗胜。他们用口哨吹出巴赫和贝多芬,歌剧、爵士乐、百老汇舞台剧、波尔卡舞曲、50年代的流行歌曲,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有一个人甚至能吹出摇滚乐。赛场上既有嘬口而吹者,也有用喉咙吹者,以及利用手和指头做出共鸣箱的吹者……
一人乐队技惊四座
来源于民间的艺术一定在民间拥有着天然的拥趸。 1994年,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曹庆跃与当时国内的艺术大腕同台参加在潍坊举行的国际风筝节,并在迎宾晚会上进行表演,他的一曲口哨演出《多瑙河之夜》技惊四座,观众们的热烈掌声盛情难却,当场加演了一曲《拉德斯基进行曲》,这首曲子中含有很多跳音、颤音,器乐演奏时就有相当的难度,而曹庆跃的嘴唇替代了庞大的乐队,反而带出了更多的精彩,就连见多识广的老艺术家们对此也赞不绝口,当时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侯耀文迎上来对他右肩亲切地擂了一拳:“太棒了!你这么吹,吹破了天,下面让我们怎么演啊?”演出结束后的晚宴上,侯耀文即兴为曹庆跃写了三个字“吹破天”;德高望众的老艺术家骆玉笙赞扬曹庆跃对曲子中的音阶把握得非常准,技巧娴熟,她为曹庆跃题词:“向你学习艺术基本功”……
在曹庆跃看来,口哨艺术更像是一份“内心深处那种自然、毫不做作的乐趣”,而为了这种乐趣,他的“台下十年功”反而更令人敬佩:他可以在近四个八度的音域中演奏中外名曲,令人称奇的是他精湛的吹吸结合技法。在吹气演奏的同时,吸气也能演奏而且音色不变,解决口哨的换气问题,一吹一吸都能运用自如。他优美的音色,将高雅音乐、流行音乐展示给人们,快速吐奏犹如是小号般的高亢清脆,在节奏感强的曲子中充分展示了他口哨技巧的底韵。此外,他还自学了钢琴,“口哨跟声乐相比,可能要更困难些,声乐利用气息的控制实现各种音色的变化,而口哨全靠嘴唇控制,强弱、快慢,还有音准等,吹着玩可能很简单,但是要把口哨吹专业了,好听入耳,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