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亲不和是哪六亲,六亲不和是什么因果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9 18:08:34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释

大道被废弃了,才提倡仁义。

智谋机巧出现了,才会产生狡诈虚伪。

六亲不和了,才提倡孝慈。

国家动荡不安了,才出现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

按照老子的说法,有“道”的时候,就可以不用去管“德”,“道”没有了就得提倡“德”,“德”没有了就得用“法”。

“大道废,有仁义”。现在大道被废弃,所以大家开始提倡仁义。孔孟的仁义没人欣赏了,所以韩非子开始提倡法。春秋时期吴公子季札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

六亲不和是哪六亲,六亲不和是什么因果(1)

季札是春秋时吴国王室成员,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数代之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

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季札佩带的宝剑,但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他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季札之仁义,是其天性使然,本不需要借助“大道废”而彰显,但在春秋“礼崩乐坏”、“大道既废”的背景下,其仁心义行才更彰明显著,更反衬出其所处时代的人心不古。

慧智出,有大伪;

当领导者用各种智慧去管理企业的时候,就很危险了。这种境界的危险在于,如果领导者内心是好的还可以,但是如果这领导者心怀叵测的话,那就容易出大问题。

伪君子和良臣都是有智慧的人,如何去辨别确需要时间去验证。“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现在我们都知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就是抢周成王的位置,就是奸臣。王莽当初没有篡位的时候,礼贤下士,所有的事情做得都非常的妥当,结果篡完权大家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人。

六亲不和是哪六亲,六亲不和是什么因果(2)

王莽本来是外戚,在篡权当皇帝之前,王莽那伪装技巧了不得,这个人很有智慧和学问,所以能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特别高尚、谦恭俭让、礼贤下士的人,对大家都特别客气。

一有灾荒发生,王莽就主动捐钱赈济百姓,结果其他大臣也都跟着捐钱,做得非常好。自己儿子犯法了,就大义灭亲把儿子*了,然后让人把这些事迹写成文章,让各地的官吏、百姓去传诵,把它当作跟《孝经》一样的经典来教化百姓。

当时大家都认为,这王莽简直是周公再世,太贤德了。王莽当政以后,马上野心暴露,开始四处征讨,劳民伤财。到处都有人人相食的惨剧,再加上蝗灾、水灾、旱灾,等等,民不聊生。最终大家揭竿而起,推翻了王莽的统治。

王莽就是个非常典型的擅于伪装自己的人,他并不是按照规律去做事的,而是用智慧来伪装自己,蒙蔽百姓,这种伪装就是在智慧的运作下才产生的。

六亲不和,有孝慈;

“六亲”,六种至亲,即父、母、兄、弟、妻、子。老子认为,当社会开始提倡大家孝顺,讲孝慈的时候,说明这个社会已经开始六亲不和了。

好比说喝水,医学工作者对此就很讲究,认为您不能等到口渴的时候再喝水,因为从缺水到发出信号,再到您感觉口渴这个过程,实际身体已经缺水了,这种状态时喝水又容易喝多,肚子反而胀了。科学的做法是平时没事就喝点儿水,尽量别让自己进入口渴的状态。

六亲不和是哪六亲,六亲不和是什么因果(3)

连续剧《人世间》有一幕说明了家庭和睦相处是多么的重要。

周志刚外出多年,儿子周秉昆始终没有联系过他,没写过一封信。周志刚回家第一晚和周秉昆躺在床上闲聊,他质问儿子为什么不仅不联系自己,还在别人面前说他势利。

面对父亲的指责,周秉昆突然情绪失控,对着父亲咆哮着说了一句:“都是一个爹一妈生的,都是一爹一妈养的,就我没出息。”从小到大,周志刚都拿周秉昆和老大老二比较,嘲讽他考试倒数第一名,而老大老二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先后都考上了北大。后来,老大老二离家各奔前程,周秉昆留在家里照顾生病的母亲。

周志刚并没有感受到儿子对家庭的付出,反而出口伤人说:“你养着生病的妈,带着姐姐的孩子,那是你爹我给你的台阶。就算没有这些拖累,就你那成绩,年年倒数,能考上大学吗?”

在周志刚心里,小儿子一无是处,只配在家伺候老人、看孩子。其实,人老了以后,孩子再优秀,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像周秉昆那样愿意服侍老人,照顾老人。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是按照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讲的。

当国家陷于混乱的时候,忠臣就出现了。因为当一个国家里所有的管理者都各司其位,都能够兢兢业业地工作,就不需要宣扬谁是忠臣。如果开始宣扬某某某是忠臣时,说明国家已经出问题了。

六亲不和是哪六亲,六亲不和是什么因果(4)

去看看历史就会发现,忠臣往往都出现在一个混乱的时代,比如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宋理宗1256年,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后又因为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被贬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

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面对国家的危难时刻,文天祥自愿地用自己家的财产当作是军费来支援部队的建设发展。他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他曾带领宋朝军队打过多次胜仗,得知部下罗开礼败死的消息还为其穿上了丧服。

1279年,带领南宋军队在广东海丰对抗元军的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在今天的海丰县还有一座亭子,名叫“方饭亭”,用来纪念在这里被俘文天祥和南宋士兵们,在亭子上还有一副对联"一饭千秋人不死,五坡万古宋长存"。被元军俘虏后的文天祥,被元军从海路押到崖山,在去崖山的路上,有一片海名叫伶仃洋,文天祥就是在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后来文天祥在监狱里呆了三年,完成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节选两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出马,最后一次劝降文天祥。面对忽必烈,文天祥也是毫不屈服,并说忠臣不事二主,现在自己的愿望只求一死。

文天祥的一生肝胆正义,为国家奔忙着,他在面对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尽管他知道结局是悲剧性的,但是他愿意以一己之力挽救危局。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