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比尔斯的营销行为几乎成为了现代消费主义的成功典范。他们的营销最成功的地方在于,给更贫穷的中产和工薪阶层树立了有名望的“模范角色”。
50年代玛丽莲•梦露唱红了《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戴上了钻石做的皇冠;摩洛哥雷尼尔亲王在婚礼上亲手为旗子葛丽斯•凯丽戴上了结婚钻戒;伊莉莎白•泰勒和著名女高音卡拉斯对钻石情有独钟。
戴比尔斯的广告代理商在其1948年的战略报告中解释道:“我们传播了‘钻石’这一词汇。通过荧幕和舞台上穿戴着钻石的明星、政治领袖的妻女、任何可以做到(按:发挥模范作用)的女人,使得杂货店主的妻子和机械工的爱人会说:“我希望拥有她有的(钻石)。”
为了维持市面上钻石数量,戴比尔斯那句:“ADIAMOND IS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横空出世,彻底奠定了钻石对于爱情不可撼动的地位。这一做法还让钻石几乎失去了二手市场,使得钻石价格能够被戴比尔斯轻易掌控。
正如福布斯杂志指出的那样,在1977年,“普通投资者,很不幸地,几乎无法触及批发市场。人们请珠宝商购回钻石,珠宝商通常会引用30%的原价或者比批发价更低的价格作为起点。”
除了厂商有针对地采取垄断营销手段,社会观念和法律制度对于”钻石虚构故事“的讲述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美国法学教授玛格丽特·布里尼格曾对“钻石戒指成为订婚仪式中的一部分”这一现象进行过深入研究,她发现,在美国,钻石戒指的销量变化,与相关婚姻法律和两性观念变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钻石垄断巨头戴比尔斯公司开始了一系列重振美国钻石市场的计划,与此同时,美国各州开始立法废除解除婚约的诉讼。
在此前,婚约被视为一种正式的契约合同,毁约是需要赔付巨额的赔偿金的,在美国这样传统的清教徒国家,甚至提供诉讼渠道来保护婚约形式。直到大萧条之后,这一形式渐渐不利于社会发展,相关诉讼就此被废除,男性毁约的成本大幅降低,而女性则失去了保障婚姻的法律手段。
玛格丽特认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订婚钻戒填补了诉讼这一形式的空缺,成为新时代,增加毁约成本的形式。
一系列的因素,社会观念,垄断组织,营销概念,使得钻石的虚构故事一再续写,不过这当中也发生过危机,钻石虚构故事的稳定性受到过多次威胁。
真如此心,真如此钻(Realis rare. Real is Diamond)2016年,全球钻石制造商协会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JCK 贸易展上宣布,“Adiamond is forever”这句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标语,将改成“Realis Rare. Real is Diamond.” 协会CEO Jean-Marc Lieberherr 说,“尽管听上去不错,但原来的说法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情况了”。
沿用了七十多年的slogan被换掉,多少显得有些突然,这背后反映的是新时代市场对于钻石消费的疲软,年轻人们对钻石的需求已经没那么强劲了。
美林银行分析师Ashley Wallace还在上个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千禧一代对钻石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因为对于自由婚姻的青睐,他们“更重视性价比、注重环保和道德生产。比起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他们更喜欢独特的、个性化的产品和体验。”
新消费者的态度已经反映到了市场表现中。从2004 年到2014 年,美国奢侈电子产品的消费增速高达14%,葡萄酒和香槟也有11%,而钻石却仅上升了1.9%。
除了来自市场疲软的威胁,对钻石行业最大的威胁依然是迄今为止不在戴比尔斯等垄断巨头掌控下的其它钻石来源。
1960年代,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钻矿,戴比尔斯和他的盟友意识到他们无法再控制钻石的供应,和苏联人的竞争无可避免,而这样的竞争将会一举推到戴比尔斯们建立起的钻石商业帝国。所幸,戴比尔斯公司花了血本终于与苏联方面达成交易——包销苏联生产的所有钻石。苏联也加入垄断联盟,成为了“钻石虚构故事”的构建者之一。
但并非每一次新钻矿的发现都能通过“接纳新的“钻石虚构故事”构建者”的方式来控制,随着更多更大的钻矿被发现,控制钻石供应这一行为变得愈发困难。
2012年,俄罗斯发布了西伯利亚东部的一个钻石矿,预估储量能满足全球宝石市场3000年的需求。钻石的产量已经完全不具备稀缺性,各地陆续探测出额钻石更让钻石这一资源不再集中于一两家垄断集团。
对于钻石开采涉及的道德议题也在日益发酵。在非洲的一些钻石资源丰富的地区,当地的武装力量为了争夺钻石而常年暴乱。他们听过控制钻石来换取武器,通过购买武器又控制更多的钻石。就像一个莫比乌斯环,循环往复,致使战乱不休。
在这些暴乱地区出产的钻石被称为“血钻”,它沾满了非洲人民的鲜血。非洲大陆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如果你想长命百岁,那么就别碰钻石(IfYou want long life,nevertouch the diamond)。”
在发达国家,一个年轻人花三个月的薪水为爱人买钻戒,可谁知道利益背后间接的苦难。其实钻石常常都不代表幸福,它更关乎资本,垄断,和苦难。
2006年,华纳电影公司将以塞拉利昂内战为背景的电影《血钻》搬上了电影荧幕,人们方才注意到,那颗闪耀光彩的石头背后,是无数的男人被砍掉双手,女人被强奸凌辱,孩子被抓去洗脑*人。就像电影中说的:“几内亚,100万人的非洲第二大难民营,但在电视上,最多只能播1分钟新闻,在体育和气象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