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人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
一、诊断作用
腧穴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的作用。
《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张介宾《类经》注:“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人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由此可知,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应病候的作用。如:
①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过敏,有时并可在第5至第8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
②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可以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
《灵枢·官能》:“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及局部肌肉的坚实虚软程度,并审其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来协助诊断。
近年来,应用声、光、电、磁、热等物理学方法,通过仪器对腧穴的探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起协助诊断作用。
二、治疗作用
腧穴有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
《素问·五脏生成》:“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干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此文说明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所,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通过针刺、艾灸等对腧穴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邻近作用
邻近作用是经穴、奇穴和阿是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如:①眼睛周围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等穴,均能治眼部病症。
②耳部周围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等穴,均能治疗耳部病症。
③胃部周围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
邻近作用还可包括较宽的范围,头和躯干部、分段选穴,都出于腧穴的邻近作用。如脏腑俞募穴的应用等。
2、远道作用
“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远道作用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的主治作用特点。
这些要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如:
①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
②足三里穴不但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胃肠以及更高部位的病症等。
近代耳穴、头穴大有发展,这些在高部取穴的治法,也可归入远道作用范围。
3、整体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针灸某些腧穴,可起整体性的调治作用,这是远道作用的扩大。一般经穴都具有对某方面病症的调治作用。如:
①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则能通便。
②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则可加快心率。
有些穴位还能调治全身性的病症,这在手足阳明经穴和任督脉经穴中更为多见。如:
①合谷、曲池、大椎可治外感发热。②足三里、关元、膏肓俞作为强壮穴,具有增强人体防卫、免疫功能的作用。
这些均属于腧穴的整体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