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早期美国对汽车行业的最大贡献不是技术,而是生产方式。标准化可互换的生产方式为福特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后者使美国成为汽车行业的主导国,也使汽车制造业开始蓬勃发展,并开始具有“工业之王”的特征。
福特主义是20世纪美国以产品工程优势战胜科学技术优势的典型例子。美国赢得汽车工业主导依赖的是工程技术、商业运作上的优势,是development的成功而不是research的成功。
福特主义的理念福特不是汽车的发明者,也不是汽车销售家,他是一个工厂主,福特主义是流水线生产方式。福特曾这样讲述设计生产线的理念:
1、 大批量生产的关键是简单化
2、 目标在于对商品有计划的、持续的改进
3、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明确的向职工分配、揭示任务。另外,要将生产流程分层次分节分析。
流水线作业在今天早已不陌生。国富论中强调分工的制针小作坊,已经蜕变成了大规模的生产线。在一战后的20世纪20年代福特生产线扩展到其他领域,当下流水线已经成为了大规模生产的代名词。
福特生产线的发展历程福特主义的成功可以概括为技术扩散和管理革命合力促成的创新。
尽管在19世纪后期,由欧洲发明的内燃机技术已经成熟;标准化生产方式和相伴而生的专门生产标准化零件的机器制造业已经相当成熟,机器制造业成长成独立工业部门;自行车行业提供了生产耐用冲压钢板和克服坎坷路况的气胎技术,但这些技术都尚未被应用到汽车行业。汽车仍然是富人的玩物,装饰奢侈,造价高昂。换句话说,20世纪初这些技术都站在汽车工业门外,而正是福特主义使这些技术扩散到汽车工业部门。
福特将各项技术组合形成分层次、分部分的生产线模式,这一生产线利用专业化机器生产精度很高的零件,使用传送带传送零件由装配工人按顺序完成装配即可,并不需要用锉刀锉等等额外操作。在管理方面,经过测试,他探究出装配带的最佳速度,工人的最佳方位、操作的最佳高度、原料发送的最有效方式和机器设计方法。
▲图2:《摩登时代》诙谐幽默的再现了流水线的情景
福特生产线速度快、质量稳定、次品率低。这个生产组织的高固定成本意味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就会大幅度下降。
福特主义的扩散及其意义随着1908 年T型车的引进,福特成功的把四汽缸型汽车投入市场,这一新型汽车不再是上层人士的玩具,而是大众化的耐用消费品。1912年,福特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影响力走向世界,但这一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推广。到了一战爆发的1914年前后,美国凭借这一独特优势,成为了世界汽车工业的主导。
福特主义使得汽车的价格大大降低了。在1916年间福特汽车公司的T型汽车售价仅为400美元。另外,美国汽车产量显著增长,1916年福特公司的T型车销量是50多万辆,在1923年美国汽车产量增长到360万辆。这一在1900年尚未真正存在的行业,在1925年就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行业。
福特主义带来的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其具备了“工业之王”的特征。不断增长的汽车产量创造了对资金和上游产品的需求,为供应商的行业变革提供了动力。一方面,汽车是多种产品的组合体,产业链条长而涵盖范围广阔。尤其是内燃机对于石油的需求,促进了美国20世纪石化工业的兴起。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供应商采用资本密集型大规模生产,并且通过“做中学”不断积累经验,供应商的单位成本都大幅降低了。
20世纪20年代期间,流水线生产技术被应用到更多领域,促进了新的耐用消费品行业发展,如洗衣机、电冰箱、电话和其他耐用品,如农用机器设备的行业中,是这些行业的消费量急剧增加。流水线的生产方式通过批量生产使有较高固定成本的产品也能有较低的单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