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指出“阴阳失调”则为病。如果有畏寒、手脚冰凉、口淡不渴、喜喝热饮、面色发白、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说明你阳虚了。
如果有形体消瘦、口咽干燥、手脚心热、烦躁、潮热盗汗、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等,说明你阴虚了。
另外,对于身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来说,阴阳两虚更为常见,他们冬天怕冷,夏天怕热,春天怕风,秋天怕燥,时而口干舌燥,时而口渴,但又喝得少,时而大便稀溏,时而便秘,有时精力似乎很旺盛,但耐力却极差,很快疲惫不堪,妥妥的外强中干。
阴虚又阳虚,久病是“凶手”不是说阴阳是对立的吗?为什么慢性病的朋友会出现阴阳两虚的症状呢?
阴阳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中医认为,肾藏精气,精气分阴阳,阳有化生阴精的功能,而阳的各种功能又依靠阴精提供能量。所以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谁都离不开谁。
如果疾病率先损伤了阳精,造成阳虚后,其化生阴精的功能不足,时间久了就会损害阴精,出现“阳损及阴”。
如果疾病率先损伤了阴精,造成阴虚导致体内营养物质不足,不能为阳提供更多的能量,日久则进一步损伤阳气,必会阳虚,即“阴损及阳”,久病的人很少纯阴虚或纯阳虚,大多是两者都有。
如何避免发展成阴阳两虚,导致疾病加重?那就需要在疾病早期辨证,及时补阳或滋阴。如已出现阴阳两虚,则势必要阴阳同补,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心肝脾肺虚了也要补肾肾虚补肾很容易理解,可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病、胃病、呼吸道疾病等也都需要补肾,就让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了。
其实,人体疾病无外乎五脏疾病,有人心阴虚,有人心阳虚,有人脾阳虚,有人脾阴虚,有人肝血虚,有人肝阳上亢,有人肺阳虚,有人肺阴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