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首祭华山,汉唐以来,封号递增,愈演愈烈,汉武帝敕修西岳庙前身集灵宫;汉元延二年(前11年),汉成帝巡幸河东,涉西岳而归。
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唐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大猎于华山;是年,唐高祖送李世民东征祭山。唐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较猎于华山下曲武原;其中尤以唐玄宗以与华山为本命,封华山神少昊为金天王为最。唐天宝九年(750年),群臣请奏封禅西岳,唐玄宗命人开凿华山路,设立坛场。
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道士陈抟来往密切,得道治天下;明太祖朱元璋梦游西岳,定华山名号;清朝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光绪祭祀不断。
由于华山位于中国版图的最中央,又称“中华山”。中华山周边聚居的民族又称“中华山民族”。这一成果首先被孙中山所引用,创立“中华民国”。
后杨度质疑“中国”和“中华”的看法,章太炎于1907年7月5日在《民报》第十五号上,发表著名的文章《中华民国解》,驳斥杨度的看法,并对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国号进行了解释和分析。章太炎引经据典,广征博引,从历史文献中找到很多直接和间接材料,指出只有“中华民国”这个称号才是最好最恰当的国号,是独一无二的最佳选择。为新生的国家寻求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支撑,显示其合法性和正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