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前语:很多人习惯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陈寿的《三国志》作比较,认为前者过度演义,背离了史实。但是请大家细想一下:罗贯中必定比我们更了解《三国志》,不然他的著作怎么会成为传世不衰的经典呢?只不过他把自己壮志未酬的个人情怀寄托于《三国演义》中罢了,假如他的著作还是照搬东汉末年历史事实,那么《三国演义》将味同嚼蜡。
拜读第一回:桃源三结义 平叛初立功1.开篇一首《临江仙》,看透了人生百态终归流水,是非成败都付于一壶浊酒和笑谈中。一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道尽了封建王朝的更替规律:每一个新的王朝出现,都是因为前朝的腐败堕落。秦朝覆灭后,楚汉相争,最终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然而纵有后来的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也难免出现东汉末年长期的宦官、外戚乱政,诸侯割据一方,中央积贫积弱,导致年幼的天子被权臣玩弄于股掌之间。
2.官逼民反,民不畏死,黄巾起义声势浩大、迅速席卷州县和府衙。朝廷兵微将寡,只能依赖地方豪强自发平叛并委以他们独立决策的权利(钱粮赋税大多数归了地方)。一时间,群雄并起,肆意扩张自身势力和地盘,进一步削弱了朝廷的地位。地方诸侯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朝廷”,集党、政、军权于一身,就差黄袍加身、昭告天下了。
3.刘关张三人于乱世相逢,英雄相惜、聚义于桃源、招纳乡勇、欲图大事,但苦于没有谋士辅佐,长期势单力薄、寄人篱下。虽然在平叛黄巾起义中有显赫军功,但是朝中没有大树依靠,只能郁郁寡欢。偶然间救了后来霍乱朝廷的贼臣董卓一命,本想着可以有所依靠,没成想因为出身卑微而被老贼白眼相待。正所谓: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依附权贵非良计,不如开山拼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