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传岗
元代大运河的开通,南北两端都是利用自然河流和旧渠道,唯有中间济宁至临清400里河段是人工开挖,其对于京杭大运河全程贯通具有关键的意义。今天,有几个疑问有必要弄清楚:元代大运河究竟是如何开通的?又是谁规划设计的?
有些学者认为,“郭守敬是京杭大运河的总设计师”“郭守敬是京杭大运河之父”“京杭大运河线路的真正设计或规划者便是郭守敬。通过对隋唐大运河的截弯取直,京杭之间缩短行程近800公里,初步奠定了元代迄今京杭大运河的走向和格局”等。
元代京杭大运河是由一人规划设计的吗?有一个“总设计师”吗?对此笔者的看法是否定的。实际上,元代山东运河的开通,是因不同时期的需要分多次开挖而成的,并非成于一时一人之功。
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其在天文历法、水利、地理、数算等多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至元二年(1265年)被任命为都水少监,五年后又升任为都水监,主管全国的水利事务。但郭守敬对整个京杭大运河线路的规划设计,尤其是在山东运河开挖中的作用,文献中却未有记载。据《元史·郭守敬传》所记,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廷为支持丞相伯颜的南征,打算建立水运站,曾“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但郭守敬的行视提出了什么方案,其与运河的开掘有什么关系?对此并未有历史记载。
认为郭守敬是山东运河的勘测、策划者的依据,主要是说他曾受命勘察山东水情,“前后六次往返于济宁和东平之间,行程数千里。”然而关于他的这次勘察,无论是《元史·河渠志》还是《元史·郭守敬传》等正史中都无记载,只是在《元文类》文献中有一篇《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有所记述。该文所记的考察,与《元史·郭守敬传》之记载比较契合,但其中并无“前后六次往返于济宁和东平之间”的记载,而只是行视了山东六个地方。从此文中还可得知,他在这次行视中画了地图献奏给朝廷,但图的内容,在后来开渠中是否被采用,都并无下文。
济州河的开挖却是在其后八年的事,有记载说明济州河方案是直接由都漕运副使马之贞勘察上奏的。实际上,济州河的线路是经南旺至安民山,这与郭守敬所行视的线路根本不同,因此可以说该工程与郭守敬并无重大关系。
元代京杭大运河贯通,济州河只是前期工程,而会通河的开凿才是真正的标志。会通河自安民山至临清全长250里,开通以后,江南漕船从济州河通过会通河到临清入卫河,然后经德州、天津直到通州,基本实现了京杭之间全程的水运贯通。会通河的开挖,其实并无任何预先的设计和规划。其中,更无郭守敬的策划和参与。
在会通河开通之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重被任命为都水监,并于次年主持修治了通州至元大都的运河,即通惠河。通惠河全长40里,其作用虽然重要,但与山东运河以及整个京杭大运河比较,不能视之为具有决定性的地位。把通惠河的设计主持者视为京杭大运河的设计主持者是言过其实的。
从整个元代大运河的开掘历程来看,是在不同阶段上分别有多人主持实施的,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其线路也是经过了几次变化、修改,先后有多人参与规划和设计,而并非始终依照某一种规划或由一人设计而成。其中尤以毕辅国、马之贞、韩仲晖、张孔孙、李处巽等这些具有当地背景的官员,他们的勘察、建言和策划更起了重大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包含着众多的官员、专家和百姓作出的杰出贡献(有名者和无名者),实为群体的智慧结晶,最根本的还在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成果。盲目将一个群体的伟大成果归为某一人规划、设计,属一人之功,而忽视了其背后众多人的贡献和作用,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作者系山东省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作者:姜传岗
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