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月亮不一定圆”,种族歧视一直存在
这部电影以19世纪60年代华人在美国被歧视的遭遇为背景,引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种族歧视”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电影通过功夫较量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道出了那个年代被歧视方的艰难生活。
看电影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白人军官辱骂黑人士官的镜头,这种伤害不是针对个人,而是整个民族。当比武时叶问被美国军官打倒,镜头打到这位黑人士官脸上,他眼泛泪花,虽然肤色不同,但是在那一刻可以明显看出他和叶师傅站在同一边。
电影中叶问去美国是1963年,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领导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
同年夏天,随着示威游行规模越来越大,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对伯明翰的抗议做出回应,他向国会提出放宽民权立法的要求,促成了1964年民权法案的通过。
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上,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判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影片中万宗华的女儿若男被同校的白人同学欺负,她父亲让她忍,不要和同学发生冲突,因为在异国他乡,只有忍才能相安无事。当若男忍无可忍还击之后,同学的父亲借公务之便拘留万宗华。
当看到电影中若男向对方下跪,把错误全揽在自己身上,求对方放过父亲的时候,心中充满心酸和无奈。
电影对中国人“身在异乡为异客”的生活以及被歧视、奚落的境况的描写,引出“种族歧视”的话题,并通过李小龙给出了一个答案。
李小龙的出场,缅怀中诠释了“中国功夫”的走向
在《叶问2》和《叶问3》中,李小龙都是作为“彩蛋”出现的,到第四部李小龙的正式出场不仅令电影增色不少,也圆了很多观众的期待。
电影中对李小龙形象的刻画是比较真实的。在空手道锦标赛做示范表演,不抱守残缺,将现代搏击术融合进中国传统功夫,自创截拳道,出书,教外国人功夫.....
电影中叶问对李小龙的一系列举动持支持态度,甚至因为他出书传播中国武术的缘故得罪万宗华,没能拿到儿子的入学推荐信。
而现实却非如此。历史上的叶问也是非常开明的,不反对徒弟修炼别派功夫,但是对于李小龙传授外国人中国功夫的举动却不赞同,为此两人的关系也逐渐走向疏远。
《叶问4》对这一情节的改编,成为了电影的一个亮点主题,那就是探讨关于中国功夫乃至中国文化如何面对世界的问题。
电影中被中华总会的老师傅们斥为“标新立异”的李小龙,用事实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完美的答案,那就是:走出唐人街,用武术去改变外国人对待中国的偏见。
功夫片用父子关系做引子,传承是电影的一大主旨
电影中叶问远赴美国的原因是儿子叶正因为和同学打架被学校劝退,他听说美国可能有适合儿子的学校,为了孩子只身前往美国寻找学校。
偶然的机会,叶问认识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年纪同样和父亲关系紧张的万若男。
当时万若男被几个同学欺负,叶问救了她并送她回家,替她在父亲面前解释。听说叶问是来给儿子寻找学校却没拿到父亲的介绍信时,她热心地伪造了一封介绍信给叶问。
叶问拒绝后和若男聊起她的父亲,说她的父亲很爱她,但是孩子却不领情,她说父亲不爱她,只爱他自己,她喜欢啦啦舞,父亲非要她练太极,可是她一点都不喜欢太极。
最后她对叶问说:“叶叔叔肯定不会这样。”当时叶问愣住了,他开始反思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和万若男的父亲一样他何尝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忽略了儿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