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这首诗的题目,六月正值夏日,为狂风骤雨设定背景;望湖楼为宴饮后醉书所在之处。时间地点事件交待清楚,坐等大幕拉开。苏轼就喜欢“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西湖”,这首诗从船上到楼上,从仰望到俯瞰,移位换景,各有其妙。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此诗前两句在船上观景,东坡眼中的暴风雨,色彩分明,泼洒迅疾,势不可挡。“黑云翻墨”,就像在辽阔的天空中打翻墨汁,快速弥漫开来,正如大宋之变法(王安石新政)浪潮席卷朝堂,庆幸京城之外还留有明媚山头。彼时苏轼从内心是反对变法的,所以用了浓墨来隐喻,当然后期思想也有转变。“白雨跳珠”,却是可爱至极,西湖上倾泻的暴雨,一“跳”一“乱”,好比一颗颗珍珠急匆匆寻找藏匿(n ì )之处,因雨点密集,互相碰撞,噼里啪啦,力道十足。
在写作技巧上,对仗工整,句句比喻。“黑云”对“白雨”,都是白描,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翻墨”对“跳珠”,均为比喻,前者来势汹汹,后者轻灵动感;“未遮山”对“乱入船”,一明丽清爽,一凌乱纷繁,诗画之境呼之欲出。
后两句写出六月天气变化之快,“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狂风袭来,顷刻间雨住云开。诗人弃船登楼,凭栏而望,“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天交映,一碧万顷,境界无限开阔。刚才鱼贯出场的黑云、白雨、狂风,在这一刻都归于宁静,只留下醉人的美酒,醉心的美景。动静变化,时空转场,即刻绘成一幅动人的《西湖骤雨图》。
诗人也许曾期望有一阵猛烈的“卷地风”,刮过西湖,掠过杭州,进而直入京城,吹散那些并不切合社会发展和百姓安乐的变法新政,让大宋的水清如镜,天复湛蓝。可怜一己之力绵薄,只能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