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 云冈石窟第2窟西侧塔顶部的凹槽(来源:作者自摄)
东侧单层塔与山体之间,在维护的过程中清理出来一道裂隙。云冈石窟由于开凿在十里河北岸武周山南麓陡峻的边坡岩体之上,岸边卸荷裂隙发育,这类裂隙走向平行于崖壁走向,倾向与边坡一致,构成了石窟寺所在岩体失稳的滑移面和崩落破坏面。第1窟的这处裂隙原本计划灌浆加固,但分析了以往的保护措施之后,笔者认为以往的保护措施已经对残存的塔体进行了有效的支护,综合考量研究和保护所涉及的内容,计划采取其他的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石窟寺历经岁月的沧桑,存在着多种病害,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但是保护需要采取的不仅是岩体加固和防止风化等技术措施,还应当考虑将开凿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纳入整体保护的视野之中。因此,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在实施保护措施的不同环节都有必要强调多学科、多部门的协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对石窟寺的本体信息进行有效的保护。
3 云冈石窟的未来工作重点
1 500多年的岁月沧桑,使云冈石窟不同程度地经受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洞窟和雕像损毁严重,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投入巨资,先后实施了“3年保护工程”“八五保护维修工程”“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五华洞窟檐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的保护措施,通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景区建设, 云冈石窟的面貌焕然一新。
2021年12月7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为“十四五”期间石窟寺的保护、 管理、 研究和展示利用制订了远景目标。在保护规划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科技创新, 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云冈石窟在以往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些保护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引领, 其中“3年保护工程” 采用的围岩裂隙灌浆加固技术,还荣获我国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嘉奖。近年来, 云冈研究院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和展示工作也不断有新的进展,但是,对照《“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的要求,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开展。对于云冈石窟而言,保护是第一位的。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不仅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也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保护、研究、展示、利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回顾中国石窟寺的保护历程, 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也不难看到:有的石窟保护工程只重视了本体的加固,却忽视了一些同样应该保护的遗迹现象,这些问题原本是可以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而得到解决的。保护绝非单纯是技术部门的事情,保护、研究、展示、利用不同环节之间的有效协作在石窟寺管理中还有待加强,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我们要关注的就不仅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还有必要强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
科技手段在石窟寺领域的运用,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石窟寺的数字化采集。这项工作已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甚至一些公司都采集了大量的石窟寺数据信息。但是,与实际的产出需求相比,无论是在石窟寺的保护工程上,还是在石窟寺本体的研究和石窟寺田野报告的编写上,这些数据都没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以石窟寺的测绘为例,在传统的测绘过程中,测与绘是一体的,只是呈现给读者的是根据测绘稿清绘的图纸,这个测绘的过程有研究人员参与,测绘过程也是对研究对象认识的过程。现在的数字化信息采集,设备越来越先进,但是完成的只是“测”的部分,和“绘”之间有相当程度的脱节,人认识不到的遗迹现象,机器是不会自动帮你识别的。现在数字化采集中测与绘脱节的现象,使我们一方面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另一方面是科技的力量难以充分发挥其在石窟寺不同领域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云冈石窟未来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在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下,保护好经典、研究好经典、阐释好经典、传播好经典,让广大的人们群众感悟到经典的魅力,真正发挥经典在构筑文化自信过程中的作用。
时值云冈石窟申遗成功20周年之际,云冈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合作,共同组织了本期石窟寺遗产专题。专题内容既涉及以云冈石窟维修工程为核心的保护史和理念评述、云冈石窟申遗亲历者访谈,也包括了来自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国内其他石窟寺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希望以本期专题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国内石窟寺保护机构的交流与发展。
云冈研究院院长
① 道宣撰,郭绍林.续高僧传(卷第一):译经篇初[M].北京:中华书局,2014:12.
② 宿白.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M]//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130-167.
③ 魏收.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3037.
④ 杨泓.从穹庐到殿堂:漫谈云冈石窟洞窟形制变迁和有关问题[J].文物,2021,72(8):62-80.
⑤ 魏收.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3030.
⑥ 魏收.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3031.
⑦ 解廷凡.云冈石窟的加固与保护[M]//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中国石窟 云冈石窟(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02-208.
⑧ 黄继忠.云冈石窟主要病害及治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5):57-59.
⑨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冈石窟(第十三、十四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7.
⑩ 云冈石窟第一期的特点之一是明窗的尺度大于窟门。明窗的作用:一是在开凿过程中方便从上到下进行取石作业;二是为了满足信众从窟外观瞻的需要。
⑪ 杭侃.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J].文物,1994,45(10):56-63.
⑫ 宿白.《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与日本长广敏雄教授讨论有关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M]//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96-129.
⑬ 杨玉柱.大同云冈石窟第一、二窟实验保护工程简报[J].文物,1965,16(5):43-45.
原文刊载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