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十五日对应的花信风为,一候持久醇芳的瑞香花开,二候高洁淡雅的幽兰香远,三候凌冬不凋的山矾绽放。
节气,本质上就是一个文化认同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通过遵循同一套时间制度,按照同一个时间标准,来强化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可和凝聚。
虽总在变化,但总有希望,永远就在一个节气点上。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总体时间观。不论东南西北,也不论天遥地远;不管光阴变换,也不管岁月流转,几千年来,圭端臬正,一代一代中国人随季节轮回,演绎出一整套诗意化的生活方式,使原本寻常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初一静思,十五拜月。除夕的年饭、新春的爆竹、清明的扫墓、中秋的赏月。终而复始,循环不涸。没有了这些,就没有了烟火的日子。二十四节气就这样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奔涌在一辈辈的血管里,演化成一根根筋骨,支持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二十四节气积淀在传统文化里;传统文化又蔓延舒展于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具体节气,都周详叮咛,周到呵护,述说天道与地脉的关联,引导着大地的生长与收获、生存与养生。不啻古代的使者、时间的见证、真谛的火把、记忆的生命和生活的老师。
天行有常,寒暑有节。人们畏惧酷热寒冷,又更担忧夏不热,冬不冷,五谷不结。希冀盛夏日长,暑以养物;隆冬时节,雨雪丰足。
天无一岁不寒暑,冬天原本是要冷的。岁暮大寒,大地一片冷寂,万物藏于土下,静待春风吹拂。应时养生仍需藏神于内而不露于外。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旨在安心养性,怡神敛气。
天有盈虚,人有屯危;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养生之道,常欲小劳。这里就用得着通晓百家之说、活过百岁大寿的药王孙思邈创造的养生十三法了: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
身体常使小劳,则可百达和畅。且无须场地设施,随时随地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持之以恒,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
凛冽寒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每日里和太阳一起醒来,其他一切便可都付笑谈。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没有病的日子是最好的日子,身体健康才是真正的赢家,没有什么比有一个好身体更重要的了。
与生活交手,与疫情斗法,时间不可留,但换得明白一个理,也就值了。
来源: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
作者:郝安
编辑:石俊豪 熊燕 冉开梅 全丽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