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萧余临钱四区,一碗水尽量端平。
有意思的是,四区中,在之前的多个版本中,杭州非常明显地在向余杭和科创大走廊倾斜。特别是去年2月版本,南湖那里往西突出很长一段,非常扎眼。
钱塘就不多说了,连事实主城的大江东一直没进新主城俱乐部,可能设计者自己都不好意思递请谏。
而可怜萧山宁围短暂入主后来还被踢出去了,几乎只剩世纪城“孤家寡人”;
临平也一样,只有孤零零的乔司南融板块纳入。
然而这次有了极大地改观。四区被纳入主城区的板块个数几乎是相同的,同等级的萧余和临钱,各组被纳入的整体面积也非常接近。
余杭——老余杭、未科核心、闲林、勾庄、云城
萧山——钱江世纪城、宁围、市北、萧科、闻堰
临平——南融板块、临平新城核心区、临平老城、星桥、崇贤
钱塘区——金沙湖、下沙开发区、下沙江滨、大学城北、下沙元成
余杭“牺牲”了南湖,“换取”了勾庄和闲林。
萧山宁围、市北入主这个很好理解,无论过去3年,还是未来3年,市北、宁围、江南科技城几乎是萧山土地供应的主场,也是这几年萧山重点开发的区域。特别是今年,光市北和江南科技城就有9块地要卖。
而闻堰的纳入有点在意料之外,但有滨萧一体化、昔日三江汇(沿江)及双地铁的战略地位和交通优势,闻堰纳入又在情理之中。
临平虽然分区后在经济体量和综合实力表现上,与萧余相比平平无奇,但随着地铁四期建设4条轨交的倾斜,还有这次增加4大板块、共有临平区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的纳入,临平今后有了“闷声发财”的可能。
钱塘区虽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江西岸5大板块全留在主城,也算是保住了钱塘的颜面。
五、萧山与行政主城的融合初见成效,但双边的隔阂根深蒂固,由来已久。
仔细看新主城范围,绕城内绝大部分区域都被纳入主城,但萧山还有大片区域没入,在整个江南留下一个超大缺口。
或许有人会说,用绕城来评判未免太简单粗糙了吧?
是的,绕城不可能是唯一标准,新街、所前非主城也能理解,但成熟度、发展高度都不差的萧山区府、城厢和蜀山板块竟也没入,让很多人感觉非常可惜,甚至有点意难平。
毕竟,代表“民间感情”的余杭区府(近文一西路)、临平区府(邻上塘河)及周边板块都被纳入了,前江干区府在钱江新城,也都“位列仙班”,唯独萧山区府被排除在外。
或许有人会说,不是说萧余和临钱,涉及新主城的板块数量相同,面积接近吗,那么萧山干嘛还要多纳板块入主?
是的,一碗水端平确实需要均衡,但这可能是理想状态;现实中萧山行政区面积比余杭、临平、钱塘区都大,所以萧山实际被纳入主城的面积,占萧山区总面之比是最低的。
不明所以的人还以为区府、城厢、蜀山被遗忘,抑或这些地方打心里认为自己不属于主城,不愿加入?
从这个主城范围图不难看出,萧山北部与杭州老主城融合发展更紧密,且具有明显的“拥江”特征;而越往中南部,相互的认同感越低;
这种双向隔阂或许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根深蒂固。
新主城规划范围一出,在我看来萧余临三边都是赢家,只是赢的角度和心情不尽相同。
余杭春风得意,而且新主城范围图都是从余杭自规局流出的,可见“主场优势”明显。
临平看似波澜不惊,近三分之一面积入主,实属躺赢。当然这也得益于这几年从“融入主城”到“就是主城”的态度转变。
至于萧山,虽一次性入主了宁围、市北、江南科技城和闻堰4大板块,但区府、老城和湘湖的除外成为很多人的意难平。
另外,这次主城扩容也留下一些遗憾:
1、临空经济示范区。
如此杭州唯二“举全市之力”建设,有华东第二机场、高铁站,多条地铁交汇,这种当红黑马板块,没入主城也很可惜;虽说吃了远郊的亏,但到底还是能级不够,起势也比较晚。
2、良渚。
事实上良渚面积和人口在整个余杭区也算是举足轻重,而像杜甫村和良渚站房源3公里内的城市发展成熟度也很高,可惜了。
但良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跃划入六大辅城,地位也不低。
3、南站新城。
还记得南站“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吗?如今西站、东站和城站都入主城了,加入王府井商业的南站,还甘做安静的美男子吗?
这次扩容调整,可以看作是萧余临完全纳入主城前的过度阶段,是一次积极探索。
同时新主城范围图也是一个不错的买房参考图。
凡被纳入的板块多少是有些“非富即贵”的味道。
但需要清醒的是,此主城非彼主城。
入主一事,并非一朝一夕和一纸文件就能解决。
880平方公里新主城,和教育一体化、财政统一的老主城,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购房者需擦亮眼睛。
有实力还是尽量选择“双主城”核心板块、核心地段的品质楼盘。
即便是刚需,也要尽量向新主城买或向新主城靠拢,防止被割韭菜。
主城是一个城市的主场,而你要占据楼市的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