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枉说健儿身在手,青灯夜雪阻山东。”这首诗出自龚自珍。
远志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茎入药,别名“小草”,为什么又叫小草呢?据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载,东晋大臣谢安,开始隐居东山不出,后来下山做了桓宣武的司马官。当时有人给桓公送了不少中药,其中有远志,桓宣武就问谢安:“这种(指远志)药又叫小草,为什么一样药又叫两个名字呢?”在场的郝隆立即回答说:“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以诙谐反喻的语言讥笑谢安。
诗人借喻“远志棗小草”这个典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切合实际,符合时宜。远志性温味苦辛,是一味常用的益智安神良药,在《本经》中被列为上品。
远志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就其药性而言,古籍有云“味苦,温”。《名医别录》曰:“无毒。”《品汇精要》言:“气厚于味,阳中之阴,香。”《本草经疏》载:“味苦,温,兼微辛。为手少阴经君药,兼入足太阴经。”《本草汇言》曰:“味苦、甘、辛。”在功能主治方面,《神农本草经》曰:“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身轻不老。”《名医别录》云:“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好颜色延年。”《本草经集注》言:“*天雄、附子毒。”《药性论》曰:“治心神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主梦邪。”《日华子本草》载:“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服无忌。”《本草纲目》言:“治一切痈疽。”
张冰老师讲到生远志具有明显的胃肠靶器官毒性,对胃肠运动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导致胃肠胀气、肠壁变薄、胃粘膜损伤出血等现象。生远志可使血液流速变慢、血管管径减小、血管数减少,即造成胃黏膜微循环障碍,不利于胃黏膜发挥防御和保护功能, 最终出现胃黏膜的损伤。而制远志(取甘草,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远志,用文火煮至汤吸尽,取出,干燥)能够减轻生远志的靶器官毒性,但也应该谨慎使用。
张冰老师指出制远志使用超过10-20g易引起恶心,建议饭后服用。长期使用对胃黏膜的损害较大,甚至会导致胃穿孔。故常使用代替药:若安神可用刺五加,若化痰开窍可用石菖蒲。对于胃炎、胃溃疡及胃癌术后患者不宜使用,可采用白及、仙鹤草等保护胃黏膜、补中益气、改善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