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穷人的味道”,不是一种气味,而是一种放弃的绝望,一种无能为力的窒息感。
可惜,《寄生虫》表达的太过生硬,通过动作、肢体、语言、氛围,使观者看见,并刻意引导,没有给到独立思考、留白的空间。
也许,有人说了:这是戏剧的表现手法,他们有各自的符号。的确,不然怎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应,情绪共鸣,继而赢得高票房。
这没有错,错的是电影的背后不该只有一种声音。
《寄生虫》对底层生活的描述,仿佛又在说:何不食肉糜?
导演奉俊昊的进阶之路导演奉俊昊是极其会讲故事的导演,他的电影里没有人能活得高兴。
奉俊昊对现实问题的关怀始终如一,《绑架门前狗》中,男主憋屈的生活需要妻子十几年的遣散金换取;《雪国列车》里,后列车厢的人靠吃蟑螂来补充蛋白质;《寄生虫》中,人直接化身蟑螂。
这里的寄生虫的寓意:穷人如蟑螂。寄身于黑乎乎的空间,在管道里逃窜,天黑了就出来偷吃主人家的食物,一开灯就四处躲藏,由一个迅速变成一窝,主角家庭确实很像蟑螂,像寄生虫的存在。
《寄生虫》成功的将商业和艺术巧妙融合,大众化,但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实属不易。
有因必有果。为什么他们会这么穷?为什么他们会活在黑暗之中?谁才是这一切的根源?谁才是阻碍穷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敌人?如何改变这一切?可能就在于影片的三分钟,给出了一丝希望。
到影片的最后,有种说不上的感觉。蔓延着悲剧气息的剧情,却孕育着一种喜剧的萌芽。
在暴雨袭来,半地下室被水淹之后,全家人不得不去避难所过夜时。
爸爸基泽说:人生永远无法跟着计划进行,所以人不该有计划,没有计划就不会出错。这何尝不是一种来自心底的绝望。
然而,在影片最后一幕,儿子基宇旁白说:等我有钱,要买下这间房子,等搬进去,我和妈妈会待在庭院,因为阳光真的很棒。爸爸只要从地下室走上来就好了。
这一句,又犹如点睛,犹如死灰中的一闪星火:从贫穷到富有,从计划到规划,从暴雨到阳光,从绝望到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