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伊朗老公)
恰巧图书馆的老师,认识一家外贸公司的负责人,于是帮我做了引荐。通过面试的那一刻,才明白长期自律对于我的意义。我想就是每天雷打不动地听英文广播,以及不间断地口语练习,才让我有了令人赏识的资本。
虽然做好了工作的心理准备,但外贸这种不分时间,随叫随到的工作方式,还是让我适应了好一阵子。尤其是遇见美国的客户,因为时差大,每次都需要定好闹钟,半夜准时起床洽谈业务。
但是累并快乐着,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还大大提高了专业技能,同时收入也不低。这就是成长的喜悦,虽然伴随着艰辛,但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要不顾一切去努力。
当然,工作中也会有犯错的小插曲。单位是做轮毂贸易的,我却无意中联系上一位做轮胎贸易的伊朗客户。他叫Salah,为人和善热情,当知道出错时,很委婉地告诉我,他并不是我要找人的。
我与Salah就这样莫名其妙相识了,与其说相识,倒不如说只是通讯录里的陌生人。如果没有那条推送广告,我想我们一生都不会有任何交集。更不会想到,我们会是今生彼此要找的人。
(没想到,会嫁给这个误加上的伊朗男人)
工作久了,也能感觉到自己各方面有所欠缺。后来看到几个同学出国深造或工作,我也特别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趁年轻多学一些知识,相信未来也会受益匪浅。
所以,我经常翻阅一些留学资讯。有一天,出于好奇,我点开了一条推送消息,原来是伊朗一所大学的招生广告。仔细看过以后,发现自己各方面都挺符合,关键是可以免费入学,于是就按要求填写了表格。
当时,完全没有考虑结果会如何,我甚至不知道,伊朗在世界地图上的准确位置。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没过多久我竟然收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不亚于一块石头扔进湖里,激起了一连串的涟漪,也激得我的心不得平静。
在我印象中,战乱、贫穷、保守就是伊朗的代名词,所以,很纠结去还是不去。我和父母、朋友说起这件事,无不遭到强烈反对。
那时的我,刚毕业一年,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心想中国人遍布全球,哪个国家才是绝对的好国家呢?想必适合发展的地方,就是人们心中最好的去处吧。去伊朗学习波斯语,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有利的事情,而且时间不长,只要一年。所以,我决定去!
(我现在生活的城市,远没有德黑兰繁华)
父母怕多加阻拦反而会耽误我的发展,所以不再反对,只是有些担忧。
我做了一下功课,发现那边消费不高,自己的积蓄足够应对未来一年的生活。于是在2018年冬天,带着忐忑与兴奋,独自一人来到了首都德黑兰。
这座城市,比我想象中富有且现代化,随处可见的异域风情建筑,让我莫名地觉得这里很美。看到大街上包着头巾出行的女生,我才切实意识到,自己真的来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国度。
这边的文化与我们完全不同,包括教育。很少有人说英语,会中文的更是少之又少。刚到这里,因为语言不通,我甚至连基本的吃喝拉撒都无法表达。多亏班上有很多中国同学,虽然每个人求学的目的不同,但不妨碍我们抱团取暖,摸索着一起前行。
不过,最让我崩溃的不是语言,而是饭菜。说白了就是一锅乱炖,最后呈现各种颜色的糊糊状。真的,看着就觉得难以下咽。还好,这边还有各种烤串、米饭、馕等,说起来,感觉有些像咱们的新疆。正是因为有它们,才让我慢慢度过了饮食适应期。
(幸好还有各种烤串)
在这座举目无亲的城市里,慌乱无助的我,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人。我急切地翻出通讯录,找到Salah,告诉他我来伊朗求学,顺便询问了很多问题。
这时我才知道,他住在克尔曼沙赫。后来,他觉得我一个中国女孩,独自来到异国,肯定会有很多不便。于是,就把住在德黑兰的姐姐,介绍给我认识。当时,感觉这个男生特别贴心,特别温暖。而我也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内心充满感激。
因为姐姐懂英语,所以我们沟通很顺利。后来,她给了我很多帮助,还经常邀请我去家里做客。去到以后才发现,原来在家里,伊朗人都是坐在地毯上吃饭的。同时,Salah因为工作常来德黑兰,我们也会时不时见面,一来二去,就熟悉了起来。渐渐地,我才搞清楚,伊朗也有很多少数民族,而Salah就属于少数民族库尔德族。
在伊朗,中国制造的商品随处可见,也有很多国人在这边做生意。他们对中国人特别友好。如果你有一个中国朋友,在当地是一件很令人骄傲的事情。所以,Salah也很喜欢与我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