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式的说教为什么总能成功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心灵鸡汤随处可见,占据着微博、公众号等众多传播平台。说句实在话,心灵鸡汤太多都是内容空洞,事例虚假,缺少专业知识,无法用于实践。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信奉心灵鸡汤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心灵鸡汤的受众群体都有哪些特点。
第一类:缺乏资金和人脉的创业者、底层的工薪族。
第二头:物质条件充足、对精神财富有迫切需求的人。这两类人泛指“不成功者”,要么在物质层面,要么在精神层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而且长期处于失意状态。
当人们感觉自己受到某些伤害时,就需要特定的内容来安抚自己的心灵,心灵鸡汤起到了这个作用。但是,阅读心灵鸡汤后,人们更有理由安于现状,而不是忍受痛苦、战胜磨难。
相信心灵鸡汤的人下次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还是会需要这样的安抚,这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式的需要。
人们不愿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自主思考、探寻生活的本质。人们懒得这么去做,而是直接寻求和相信“大家都在相信”的东西,这就是心灵鸡汤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
心灵鸡汤不外乎就是这么几种:
第一种:精神的安慰剂。
在困顿或消极的状态下,人们会觉得心灵鸡汤异常美味。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经历了一次如同殊死作战般的通宵加班,回家后筋疲力尽地躺在沙发上时,突然有人告诉你:“不要想什么工作了,好好睡上一觉,明天醒来,一切都会更好的!”是不是很受用?这就是心灵鸡汤的特点,它具有明显的精神安慰剂效果。
第二种:心灵鸡汤往往经过了刻意的包装,很多流行的心灵鸡汤,里面引用的故事既不全面,也不准确,纯属
误导读者。比如非常流行的哈佛大学的故事:故事中说哈佛大学到了凌晨的4点钟还灯火通明,每个学生都在图书馆读书。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文章中贴出来的照片不是哈佛大学的因书馆,而是某家工厂晚上加班的情景。
有人说:“我管它真假,只要能够激励我、改变我,让我成长就可以!。但他不知道的是,读到假的故事,即使再努力,你受到的鼓舞也是假的,因为它并不真实,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人的成长是由意识层,思想层、行为层和习惯层由浅到深改变的,一个经过刻意包装的假故事,不可能对人造成多大的改变。
第三种:励志故事看多了,你会变得麻木不仁。
本杰明•富兰克林写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本心灵鸡汤大全,叫《穷理查年鉴》,这本书在美国发行了数百万册。但是我们可以猜想,在那么多的读者之中,没有产生第二个富兰克林。唯一能确定的是,富兰克林靠这本书赚到了数百万美元,出版商也大发其财。知易行难,这些励志故事能感动你,但未必能加强你的行动力。相反,读得太多了,人们反而会得麻木。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更没有什么药到病除的心灵鸡汤,保持理性,深刻自省,才是抵救自己的捷径,勇于行动,热爱生活,才是让自己变明智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