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型批评理论来看,流行语“神兽”首先暗合了《西游记》中的第一种类型的神兽意象。华东师范大学方克强教授1990年在《文学争鸣》杂志发表的论文《西游记的“成年礼”》中,提出《西游记》具有“儿童犯错——严酷考验——成年命名”的这一类文化原型模式。他认为《西游记》的取经故事和远古的成年礼仪式具有一种深层的意义重合,有同构关系。从原型视角看,唐僧、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和白龙马在心理年龄上都是尚不成熟的儿童。他们都犯了儿童式的错误,显示出心智上的不成熟,必须在神仙和佛的管辖和指导下,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经过种种仪式性的考验才能够最终修成正果。从这点看,流行语“神兽”所指称的孩子们正像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唐僧、猪戒、孙悟空、白龙马和沙和尚”,在成长过程中经常犯错,但是本质良好,悉心指引,必成正果。而老师和家长自然就扮演了《西游记》中“神、佛”的角色,他们苦口婆心,设定剧本,规划未来,保佑孩子们顺利取回真经。
其次,流行语“神兽”还可以暗合《西游记》中第二种类型的神兽:阻挡唐僧师徒取经的“神兽”。它们其实都是各路神佛家中的一员,具有三个方面特征:第一,它们要接受神和佛的管辖和教导;第二,它们常常不服管教、调皮捣蛋和偷偷下凡;第三,这些调皮捣蛋的神兽时刻都有神佛护佑着。不像那些惨死在孙悟空金箍棒下的野路子妖怪,它们即使犯了再大错误,菩萨、神仙也要保护它们,无奈而心痛地将它们收回去,好好调教。总之,这种神兽“回归调教”的情节虽然和前一种“成长仪式”不同,但是却和从古到今人类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模式和经验非常类似。后疫情期间,家长、老师们把放假后孩子们重返学校接受教育的行为称为“神兽归笼”,不能不说和此原始意象密切相关。
最后,如果把这两种神兽合起来看,整个《西游记》就是这两种类型的充满孩子气的“神兽”互相协作和斗争的过程。而神佛合作就是老师和家长合作对这些“神兽”进行规训和管教的过程。流行语“神兽”通过隐喻在潜意识上激发了老师和家长们头脑中的各种《西游记》中的原型意象,不仅暗示了孩子们多样性、斗争性和合作性的特征,也凸显了当今家校结合的教育模式。
总之,“神兽”这个流行语赋予了当今孩子们三种特性:神性、人性和兽性。兽是本能所控制的生物,神是纯粹的精神体,而人是夹杂两者之间、受制于本能而又追求精神存在的生物。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从兽到神的过程,是一个从调皮捣蛋到遵守社会秩序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规训身体到规训精神的过程,正如钱钟书在《人-兽-鬼》中所写:“人是安分守法的良民,兽是驯服的家畜,而且鬼也并非没管束的野鬼。”也许我们还可以为钱钟书添加一个注脚,神也只是规训后的神仙。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08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万象 | 探秘网络文学与资本、平台的“相爱相*”
万象 | 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给孩子多一点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