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中元节分别是什么时候,中元节上元节下元节有什么区别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7-09 00:30:39

上元节中元节分别是什么时候,中元节上元节下元节有什么区别(1)

  ▲黄佐像,取自清代修《广州黄氏家谱》。

上元节中元节分别是什么时候,中元节上元节下元节有什么区别(2)

  ▲临桂两江镇琅琥村,元夕一夜鱼龙舞。


  明月逐人,千光灯树,又到一年元宵佳节。民间一年中有“三元”,分别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其中,上元节在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中元节为七月半,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作为“三元”中的第一元、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夜,元宵节被视作春节的尾声,只有过完了十五才叫完完整整地过完春节。老桂林一般不喊“元宵节”,那样太拗口,就叫“正月十五”。过了十五,就没得理由再赖在家耍了,要出去做事开始一年的营生。小把爷也要收收心回学堂上课了,所以大家对元宵节还是蛮留恋的。
  关于正月十五,可以扯的桂林板路真不少。舞狮子、踩高脚、放焰火、唱彩调、出龙灯、偷青、吃元宵……以前的桂林,过十五耍法多了去了。如今,这样的传统风俗渐失。但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吃几口甜甜糯糯的汤圆,东拉西扯讲闲天,顺便畅想一下来年,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灯火里的元宵节:
  流光溢彩春满城

  元宵节,哪能有灯无月,有月无灯?看花灯,几乎是各地都保留下来的元宵节习俗。而为什么要赏灯,还要追溯到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为了礼佛,朝廷要老百姓也参与到上元节放灯活动中来,因此元宵节赏灯、扎灯、挂灯、猜灯谜的习俗,便逐渐传承了下来。
  俗话讲,三十晚夜的火,十五夜里的灯。按照地方志的说法,广西的灯会普遍盛行于清末民初。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灯会以桂林、梧州、桂平、玉林、钦州等地最为兴盛,尤以桂林的“龙灯出游”最为壮观。以龙为主,但不局限于龙。《桂林民俗文化》一书中,详细记载着桂林地区龙灯的一些习俗。“凡是经过皇帝敕封的神庙,如火神庙、关帝庙、城隍庙、九娘庙都有轮流出龙灯的资格。出龙灯前,必须先向伏波山或者三界楼请水,俗称‘开光’。游龙过处,街道两侧人头攒动,争相观赏。各街坊也竞出彩龙、火龙、台阁、顶马、牌灯、高脚、八音、鼓乐以及各种灯彩……”一路火树银花,光彩夺目。
  看过的都说,辛弃疾笔下的元宵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是写实不是文学虚构。
  在临桂两江镇琅琥村,“龙灯出游”甚至可以追溯到600年前。村里依山傍水好风景,四个家族梁、姚、黄、李逐水而居,繁衍生息。相传在村里,有两片沙洲,一个叫做“上龙珠”,另一个叫“下龙珠”。在冬季枯水期,河滩上显露出九条石壁,村民叫它“九龙滩”。说来也奇,到汛期,九龙滩的江水虽然湍急,但从来不卷坏村民的竹筏,仿若有神灵护佑。久而久之,村民相信有龙王存在于此,因此将龙视为灵物,并衍生出了舞龙灯的习俗。从除夕到元宵节,都要舞龙灯祈福。据村民说,舞龙灯表演包括一套颇有仪式感的动作,比如龙出宫、拜四方、双龙抢珠等等。还有村民举着牌灯,摆出各种吉祥的造型,比如“福禄寿”的字样等等。
  在龙胜平等镇,舞龙灯的习俗也流传至今。春节到十五期间,龙灯会走遍村村寨寨,侗族人称之为“月也”,是少数民族祈福和增进交流的一种民俗。在巡游中,村民还要高唱“龙灯歌”,火树银花歌满天,好不热闹。龙灯出游都在晚上,巡游到哪个村,哪个村就会早早地收到消息,全寨子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跑出来盛装迎接。表演完毕后,寨子里的百姓就会将舞龙灯的人拉到各家各户吃元宵,拉的客人越多,主家的脸上越有光。和平、有爱、美满、吉祥的氛围,充盈着整个村寨。
  而在市区,过去从正月十三就开始有龙灯出游了,一连搞三个晚上。龙灯所到之处,人头攒动,家家户户丢出鞭炮、焚香点烛,百姓们都想借着龙灯的“福气”,祈求一年到头顺顺溜溜。伴随龙灯而来的,还有热闹的乐队、高脚、牌灯,一条街巷热热闹闹,吹拉弹唱,流光溢彩,照亮了夜空。
  而小把爷们最盼望的,除了灯,还有火。火就是焰火、烟花。老桂林常讲“元宵元宵,就是要把瓜果糖食、烟花爆竹全部‘销’掉”。吃完晚饭后,小把爷一窝蜂跑到空地、江边,把春节期间大人买的烟花爆竹统统点燃。在一声声赞叹中,烟花“砰”地蹿上夜空,照亮了孩童们纯真无邪的笑脸。
  如今,出于环保,市区里已经难见烟花爆竹齐放的盛景,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和流光溢彩的花火,永远地留在了代代桂林人的记忆里。


  碗里的元宵节:
  桂花香馅裹胡桃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节日,往往离不开盘中美食。元宵节,餐桌上自然少不了汤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解释,世界是天圆地方,汤圆这种食物象征着“天圆”,吃汤圆就是“祭天”。而“圆”的造型,也意味着“团圆”“圆满”,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和谐、吉祥如意的向往。
  和其他地方相比,桂林的汤圆个头并不大。讲究点的精挑细选上好的糯米,并将其磨成浆,晾干成粉,然后和成皮。馅料多半用的是椰蓉、芝麻,还会在糖水中或者是馅料里拌上桂花蜜或者干桂花。南方人的汤圆鲜少吃咸,但桂林的汤圆,不仅有甜的也有咸的。甜口的汤圆,馅要甜的,桂林人一般还会在煮汤圆的时候拍片姜,放点黄糖,有的还喜欢配糯米甜酒或者是鸡蛋。咸口的汤圆里面多用肉、虾、冬笋、香菇等做成,个头蛮大,吃几个就饱饱的了。屋外冷风吹起,屋内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甜滋滋、糯丝丝的口感,家的味道一下就出来了。

  古诗里的元宵节:
  怀乡、寓居、丰盛

  桂林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向往之地。有文人的地方,自然少不了诗,何况桂林山水如诗如画,如坠仙境,创作者历来都将这片土地视为灵感缪斯。
  在旅桂文人中,不少曾留下了与元宵节有关的诗歌。而从他们留下的寥寥诗句中,我们也可一窥千百年前桂林的元夕之夜的一个片段。
  正月十五夜,合家团圆时。无奈人在仕途,常常身不由己。当异乡人遇上团圆夜,孑然一身,帘下听人笑语,强烈的怀乡感便扑面而来。读唐代诗人戎昱笔下的《桂州腊夜》,便能感受到诗人当年在桂林旅居的孤独。戎昱是荆州人,生于公元740年前后。在他6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曾经两度入桂,担任桂州刺史李昌巙的幕僚。也许因为年少风流倜傥、气宇轩昂,到中年却仕途不顺,戎昱的诗多以羁旅游宦、感伤身世、悲戚纵横为主基调。戎昱在桂林共写下了8首诗,其中《桂州腊夜》是他较为有名的一首。
  诗是这么写的:“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这首五言律诗尽管寥寥数行,却刻画出了一个羁旅异乡、辛苦讨生活的文人形象。尽管已经来桂林两年,但遇到岁暮新春,诗人仍旧对着万里外的家乡方向感叹回不去。这一年除夕,他仍旧滞留桂林,没有办法回家,桂林下起了雪,更叫人觉得清寒孤冷。他只能够独自守岁,眼巴巴看着掉落的灯花感叹。
  戎昱在桂林的际遇也很有意思。根据《郡斋读书志》记载:“初,李廉察桂林,月夜闻邻居吟咏之音清畅,迟明访之,乃昱也,即延为幕宾。”因为听到月下邻居吟诗作对,感觉气度不凡,因此第二日登门拜访相识、相投,桂州刺史李昌巙便将戎昱纳入府中,这不得不说是古人的一种浪漫,也侧面说明了戎昱的确是“才华卓绝”。
  大历十二年,李昌巙因招讨蛮领潘长安有功,收到皇室嘉奖,戎昱也因此得到升迁,离开桂林回到了长安。但1000多年前的那两个滞留在桂林的春节,永远地留在了文学作品里。
  而另一首出自刘褒的《水龙吟(桂林元元夕呈帅座)》则展现出了桂林元宵节的另一番景象:“东风初縠池波,轻阴未放游丝坠。新春歌管,丰年笑语,六街灯火。绣毂雕鞍,飞尘卷雾,水流云过。恍扬州十里,三生梦觉,卷珠箔、映青琐。
  “金猊戏掣星桥锁。博山香、烟浓百和。使君行乐,绛纱万炬,雪梅千朵。羯鼓轰空,鵾弦沸晓,樱梢微破。想明年更好,传柑侍宴,醉扶狨座。”
  刘褒是宋朝人士,老家福建武夷山,光宗绍熙中来桂,为静江府教授,因为“才高见忌”遂弃官归隐,自号梅山老人。在桂林,刘褒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他是这么写的:尽管已到正月十五,浓郁的节日气氛尚未消散,春风吹皱了一池碧波,天气还是有点点阴沉,但阻挡不了春意盎然带给大家的喜悦。街头巷尾灯火通明,香车满路,雪梅千朵,樱花初绽,乐鼓阵阵,一刹那间,仿佛身在繁华的扬州。怀着轻快的心情,刘褒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明年会更好。
  这首词牌名后跟着“桂林元元夕呈帅座”几个字,不难推断出应为应和之作,未免有夸赞的成分在,但总体而言,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当年桂林元夕“不输扬州”的盛况。
  而在另一首《桂林元夕》中,来自广东中山的明代诗人黄佐,也借景抒情,记录下了桂林的元夕盛景。“何处笙歌入座闻,即看陆海在人群。星桥暗度重轮月,火树晴开五色云。湘水末逢天北使,漓江犹驻粤南军。江湖心事年年在,徙倚东风酒易醺。”这首诗,被收录在了《粤西诗载》中。诗中的“陆海”,指的是陆地物产富饶之处。以往,岭南远离中原,总被文人、官宦视为偏远蛮荒之地,经济落后、物资匮乏。在人们绘声绘色的传闻下,岭南的瘴气被传闻成了能将人致病、致死的东西。因此文人、官宦动身来之前,都承受着不小的心理压力。但真正旅居桂林后,很多人释然了,发现桂林此地并不荒蛮,甚至是“高陆饶物产”,风俗淳朴。明代的桂林元宵节,笙歌处处,火树银花,熙熙攘攘,好一派丰盛热闹。黄佐一面跟着出来看灯、看花的人群,感受着岭南异于家乡的热闹,一面不免心生了归隐江湖的念头。原来,黄佐少时成名,曾经在公元1510年以乡试第一名的成绩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曾任江西佥事、广西学政,后累官至少詹事。因为与学士夏言论事不合,随后罢归乡里。黄佐与丘濬、陈献章一道,都被视为广东著名学者。


  风俗里的元宵节:
  偷青、摸钉、灯火长明

  《桂林板路》里讲过两个老桂林的元宵节习俗,现在看来也蛮怪的,一个是“偷青”,一个是“摸钉”。
  十年前,QQ农场“偷菜游戏”风靡全网。但你看桂林人多潮,好多年前就有偷菜的现实版本了。偷菜,又叫偷青,就是十五晚夜,青年男女跑到别人家里的菜园里去薅青菜、葱蒜。民间讲“菜头”谐音“彩头”,大家也不是缺吃缺喝去偷,而是偷个乐呵,图个吉利。园主当然知道有人翻到菜地里偷菜,但他们以别人来偷菜为荣,认为自己的菜给别人带来了福气、吉利,自己也积了功德,所以睁只眼闭只眼。偷青的人,也要“懂点事”,莫一下搞走太多,大过年让园主损失太大人家也不高兴。偷回来的青菜、葱蒜,通常是不放油盐煮了吃的,以此求个好彩头。
  在桂林,过去还有一个风俗就是“摸钉”。以前,家里的大门是用厚木板做的,为了防盗,门上钉了不少大大的钉子。“钉”谐音“丁”,意为人丁兴旺,特别指男把爷。元宵这天晚上,家里传统点的会让家人去摸摸门上的钉子,以祈求家中人丁兴旺、添福添口。
  过去,在除夕夜,老桂林都会把火盆里的炭火烧得旺旺的,一家人围在火盆旁边守岁。到了十五晚上,屋子里能亮的灯火蜡烛,是断然不能熄灭的,要讲究“一夜通明”。家家户户的蜡烛、彩灯都亮亮堂堂,直到第二天正月十六日一早放了鞭炮,送走神仙后才能熄灭,这个年就算圆满结束了。

(来源:桂林日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