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老公问我今天几号?我扫了一眼手机,答道:“7号。”
“7号啊,今天是女生节,你的节日。”
“去去去,一边玩去,半老徐娘了,过什么女生节,装嫩啊!”
“谁说你老了?要不明天过三八妇女节?”
“滚吧,你!”我将老公赶出了卧室。
多数女人爱过节,好给自己找一个逛街、购物、聚会、吃美食的借口,但是女人当妈后,会对两个节日不感冒:一个是女生节,一个是妇女节,这两个节日虽然只差一天,在女人心中却差十万八千里。
女人眼中女生节与妇女节的差别女生节,顾名思义是小女生过的节日,这个节日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最早是由山东大学发起的,由此可见,女生节是女大学生的专利。读大学那会,女生都会过这个节,和同寝室的女生一起去聚餐,有些商家还会搞活动,从女生一些贴心的小礼物。
三八妇女节,它的国际通用叫法为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许多国家都会庆祝的节日。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
接下来的数年里,几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类似的抗议游行活动,女工们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不懈地努力。
后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将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
国际妇女节原本是一个伟大的节日,为什么中国女人对它却存在着偏见呢?主要是因为“妇女”一词的生理属性太强。
“妇女”一词出自《礼记·曲礼下》: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早在秦汉时期,“妇女”的说法就非常流行了,当时“妇女”泛指的是女性,未婚女子为女,已婚女子为妇。
“妇”的繁体字为婦,是个会意字,即拿着扫帚的女人就是妇,即妻子,古时候女人地位低下,三从四德,很多带有贬义的成语都与“妇”字有关,如妇人之见,长舌之妇、夫唱妇随、妇人之仁等,所以,女人对“妇”这个字的感觉是非常不好的。
虽然现在官方词典中,妇女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但在大众的眼中,妇女就是结婚生子的中年女人。提到这个词,女人头脑里就会浮现出不重妆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形象。此外,“三八”这个词,不知道从何时起,也成了专门骂女人不灵光的代名词。
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几个女同学在路边等公交车回学校上课,一辆公交车开过来之后,有一个男售票员从窗口探出头,问道:“你们几个妇女去哪啊?”我们都非常反感“妇女”这个词,其中有一个女同学还和售票员吵了起来。
这说明“妇女”一词在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已经很长时间了,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人们的认知。所以,女人不愿意过三八妇女节,尤其是当了妈妈之后。
女人当妈之后对“妇女”更敏感由于“妇女”一词的生理属性太强,且被污名化了,所以,让女人对这个词产生了厌恶、反感。女人未结婚之前,对“妇女”一词只是厌恶,并不会十分敏感,因为她会觉得自己还是个女孩子,距离“妇女”还很遥远。
但女人结婚有了孩子之后,生命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旅程,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会花心思打扮自己,做一个美丽妩媚的女人;有时间陪姐妹、闺蜜逛街购物,和老公一起旅游,过二人世界。
有了娃的闯入,女人大部分的心思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整天围着孩子转,没有时间收拾自己,聚会逛街变成了奢侈,夫妻难得再过一个消停的二人世界,而且这种生活状态不是一年二年就能改变的。
我家两娃,老大9岁,老二不到4岁,未生娃之前,我能沾枕头就着,一觉睡到大天亮。自从生了娃,再也没有品尝过一觉睡到大天亮的幸福,睡觉特别轻,孩子翻身我都能醒,不用睁眼我都能熟练地给孩子盖好被子。
受疫情影响,现在两娃都不能去上学,我们既要工作,又要辅导老大,照顾老二,别说过两人世界,聊一些与两娃无关的话题都很少,真没时间。晚上老大还要霸占我老公到很晚,两人切磋《三国演义》。
多了孩子,就多出很多牵挂,女人会感到身心疲惫,心态上一下子就老了很多,似乎与“妇女”一词越来越近了,但心有不甘,不愿意接受变老的事实,女人害怕衰老,想留住花容月貌,这是人之常情。这是其一。
其二,女人害怕衰老,并不完全是身体的,还有对现在生活状态的不满,有很多女人在未生娃之前,叱咤职场风云,生娃之后,牵绊太多,要么自动放弃晋升的机会,要么被领导束之高阁,甚至有些女人选择离开职场,回到家相夫教子。
如果是被迫做出这样的选择,而内心胸怀大志,女人会不甘于平庸,却又无可奈何,所以特别害怕年龄的增长,怕被人叫做“妇女”,因为还有许多未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美丽的愿望没有实现。
其实说到底,还是心态的问题,不管年龄几何,只要心态年轻,即使80岁高龄,我们也能活出18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