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古城航拍
陈书中的“蒲田”
“莆田”地名最早的历史记载是《陈书》列传第十三“虞荔传”:“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扞秦曰: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南朝时,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陈宝应割据福建晋安和建安二郡,发展军事实力,并成为陈朝宗室属籍。至天嘉五年(564),因反叛,遭陈文帝派大军追*,陈宝应大败,率其子南逃至莆田被俘。后来全家被押送建康斩首。“蒲田”一词,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陈纪三”引作“莆口”,有学者认为“莆口”是莆仙最早的港口(图0-6)。“蒲田”二字,后代几乎都是写作“莆田”。改写原因有多种解释。较通行的说法是莆田古时为海,后升为平原,因蒲草丛生,水患频仍,所以“蒲”字删去三点水写为“莆”;另一种解释是“莆”“蒲”二字古籍中本来就通用,写作“莆”只是更简易罢了。
当然还有其他解释,如认为莆田地名中有不少带“莆”字,如古醴泉里有莆头、新安里有莆禧,黄石旧时称为莆田里。“莆田”只是当时治所在莆田里的缘故。但不管怎样,莆田的命名与海有关、与“蒲”有关,也与“田”有关。
在莆田历史上,“莆阳”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别称。“莆阳”一词至少在中唐时期已见使用。如被誉为“闽南第一进士”的泉州人欧阳詹(约758—800)在《与王式书》(卷八)、《甘露述》(卷七)等文中已多次使用“莆阳”一词。此后,文学家徐寅、黄滔都频繁使用此别称。历史上,“莆阳”一词,绝大多数是用作莆田县的代称,但是宋代开始,也有个别文人把“莆阳”一词指称扩大至包括仙游县甚至古兴化县,如北宋仙游枫亭人蔡卞曾自署“莆阳蔡卞”,蔡京第三子蔡翛(字叔羽),也曾自署“莆阳蔡叔羽”。另外,南宋李俊甫于嘉定元年(1208)编撰《莆阳比事》,书中所记掌故亦包括其时兴化军所辖的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宋代开始,文人还经常用“莆中”作莆田别称。如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莆中秀民特多”。周必大碑文:“瞻彼莆中,冠盖如云。”莆仙盛产荔枝,所以,清代以来莆田县城又雅称“荔城”,后来也扩大指称莆田县,今则作为荔城区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