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波 赵怡博
电视剧《人生之路》改编自路遥的经典小说《人生》,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在城乡之间的命运起伏,以及他与刘巧珍、马栓等一大批乡村青年由陕北乡下走进大上海的故事,真切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乡村青年在人生道路上由困惑、迷惘走向明确、坚定,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奋斗历程。
1982年,路遥的《人生》刚一发表便反响热烈,引发了一代青年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思考,被奉为青年的“人生之书”。小说中主人公高加林有着不同于父辈的人生理想,希望能够走出土地,走向城市,并为这一目标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小说结尾高加林最终回归了土地,但在德顺爷的开导下,他已然认识到“农村往后的前程远大着呢”,而“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可以看出,《人生》当中所蕴含的青年不甘于现状,努力追求人生目标的奋斗精神,才是作品能够打动人心和葆有恒久魅力的真正原因。
40年过去了,电视剧《人生之路》一经播出,便赢得了观众的青睐,位居同期央视在播电视剧收视率第一。为什么一个反映40年前青年生活的作品能够在今天受到如此的欢迎,正是因为《人生之路》延续了对青年奋斗精神的展现,揭示出无论在什么样的历史语境下,奋斗依然是个体生命的根本底色、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青年走好“人生之路”必须的精神品质,可以说《人生之路》是对路遥创作“奋斗美学”的极具延展性的当下书写。
1939年,*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曾指出:“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对于青年而言,奋斗一直都是个体生命的根本底色。电视剧《人生之路》十分出色地塑造了高加林、刘巧珍、马栓等面对命运磨难永不言弃、坚持奋斗的青年人物群像。高加林考上了大学,却被冒名顶替,在经历短暂的颓废和迷茫后,他很快又振作起来,无论是担任教师还是从事宣传工作,都全力以赴,人生的起落没有能够消磨他的斗志。在逆境中,他坚持文学创作,获得全国性的文学大奖,来到上海,通过不懈的奋斗最终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相比原著,电视剧赋予了有“金子一样”的心的刘巧珍更多的奋斗品格。电视剧中的刘巧珍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在被高加林抛弃后,马栓的爱治愈了她所受到的伤害,但女儿的心脏疾病又给了她沉重的一击,但她并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所击倒。来到上海后,面对陌生的城市,她又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赢得了认可。当马栓的去世又将她推入生活的困境时,她依然咬牙坚持,从摆摊到开面馆,再次从逆境中走了出来。而马栓在经历三次高考失败之后,接手父亲的窑厂,凭借着自己的踏实能干,将窑厂经营得有声有色。在得知女儿的病情之后,他毅然卖掉窑厂,带着妻女来到上海,从事苦力,为女儿攒钱治病。面对各自的命运跌宕,这些乡村青年,如同养育他们的黄土地一样,厚重而坚韧,用奋斗诠释了个体生命的意义。
《人生之路》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时代的风云巨变即将开启。不同于原著小说对时代脉搏感应式的横截面撷取,电视剧将高加林们的故事放置在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场景和历史纵深中,从陕北乡村、小县城,来到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这些青年见证并参与了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从而将青年的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人在不懈地努力奋斗,但这奋斗离不开时代提供的机遇,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语境下,青年才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高加林能够通过写作改变命运,刘巧珍成功地创办企业,青年们的奋斗能够开出绚烂的成功花朵,离不开时代的丰厚土壤。同时青年的奋斗也成为时代前进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正是青年奏响了时代旋律中最为强劲的音符。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就是时代的精神面貌,高加林的永不服输、刘巧珍的善良进取、马栓的自我牺牲,甚至高双星的悔悟改过,无一不张扬着改革开放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路遥的创作,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到《人生》,再到长期占据各大学图书馆借阅榜第一名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至今仍然受到青年的喜爱,是因为路遥在作品中通过一个个青年不断奋斗的励志故事,创造了一种可以穿越时间考验的“奋斗美学”。这样的奋斗美学来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品格的滋养,也来自通过艰苦写作改变命运的路遥个人的人生体悟。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写道:“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而《人生之路》对路遥作品中的奋斗美学进行了大胆拓展,赋予其极具时代性的当下内涵。剧中青年群体的奋斗目标关联了更为宏博的愿景,改变个人命运的个体奋斗与家国情怀得到了更为紧密的结合。高加林的奋斗目标由原著中的“由乡入城”,变成了作家的文学理想,更变成了写作《股潮》“为生民请命”的社会良心,个人价值的实现悄然融入社会价值中,远离了个体奋斗的本位主义。而原著中女性角色的主体性在电视剧中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人生》中刘巧珍勤劳善良,具有一切乡村传统女性的美德,但无论是被高加林抛弃,还是嫁给马栓,都没有呈示出更多的女性独立自主的一面。而在电视剧中,刘巧珍通过奋斗,不断从人生低谷中走出来,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最终在上海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实现了一个乡村传统女性向现代独立女性的蜕变。
毫无疑问,路遥创作中的“奋斗美学”,以及电视剧《人生之路》对其的当下拓展,在今天的时代语境下,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而观众对《人生之路》的认可,正是对奋斗精神的认可,因为任何时代唯有通过努力奋斗,个人与社会才能向前发展。
(作者梁波为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赵怡博为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