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复习重点知识点整理
【说明文】
一、理清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
二、加点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后意思有何改变,有什么后果。三、说明文加点词语能否删去?(1)表态(删还是不删);(2)词语意思,在句中的意思;(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有什么后果;(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四、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⑤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⑥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五、说明文首段的作用
1.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写在破折号后面);
2.增强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引出下文对……(说明对象)的具体说明(或介绍)
六、说明文题目的妙处
1.交待了本文的说明对象;2.设置悬念(增强文章的文学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看有没有修辞,有修辞的话,说一下其表达效果;
【议论文】
一、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引用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A:引名人名言,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B:引小故事,使论证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比喻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二、议论文开篇引用小故事的作用
1.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2.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或反面论证);3.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议论文结尾的内容及作用
①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的结论;②强调……的中心论点;③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④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全面更辩证更客观更严密)⑤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⑥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人们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四、议论文中加点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2.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在这句话中的含义;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有什么后果;4. 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五、议论文论点
判断:论点应该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句(或肯定或否定)或肯定句,标志是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等,语言明确。
议论文论点提出的方法:
1.文题就是中心论点;2.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3.引用材料引出中心论点;4.层层论证,文末归纳得出中心论点。
【记叙文】
一、叙述手法的作用
1.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2.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鲜明,内容更充实,主题更突出。二、分析环境描写
①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了一种……气氛;②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④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⑤表达了、揭示了……主题。
三、评价故事情节
1.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3.开头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5.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深化主题。6.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四、分析文学作品的标题
(一)含义:表层义;深层义(双关义 修辞义 象征义)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
(二)作用 结构:作为线索;
内容:交代对象、概括事情;
主题:表明态度、寄托情感、揭示中心;
读者: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五、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六、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有亲切感,便于直接对话;也增强语势,便于抒情。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七、段落的作用
A:结构上
(1)在开头:开篇点题、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等。
(2)在中间:过渡,包括:承上、启下,或者既承上又启下,增添文章的波澜。
(3)在结尾:收束全文、总结上文、照应前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B:内容上:
归纳句意、段意,分析对中心思想的作用(指表现人物形象,表达……情感,表达了对……态度)。
C:句子反复出现:一是线索句或中心句,二是反复,强调某种情感。
八、修辞手法作用
A:比喻
记叙文: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
说明文: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某事物特点
议论文:采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
B: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使被描述的显得亲切、自然、富有人情味、富有情趣,便于作者抒发对被描述物的感情。
C:对偶——对偶,形式上整齐、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易于记忆。
D:排比——主要是渲染烘托气氛、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用来说理时,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时,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E:设问:
(1)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2)在结构上起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九、文学类文本语言赏析
①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②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③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④【答题样式】:表现方法(修辞、描写手法等) 写了什么(具体内容) 体现表达(效果:感情、性格等)
【诗歌】
一、诗歌鉴赏炼字方法归纳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明显表现手法的一定要指出。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
步骤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诗歌散文鉴赏艺术手法
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3.描写方法:1)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虚写、实写。3)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4)景物(环境)描写 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美景衬哀情
4.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对偶
三、诗歌画面描写
1.找全景物;2.加修饰语;3.展开联想、想象;4.语言流畅生动。
四、诗歌的意境、氛围、画面特征
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荒寒 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
五、不同类型诗歌的情感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 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其他】
一、漫画(徽标)画面描述
说明漫画内容:客观地介绍性地说明。不添枝加叶。
A:涵盖以下内容:1. 标题及注释文字;2. 画面各要素;3. 细节:人物动作、语言和表情等;
B:有说明的顺序
C:有标题,一定要先写出来(如“这是一幅标题为‘……’的画。”),然后依次介绍画面内容(先背景后人物)。
二、读表题
(一)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二)横向纵向比较、密切关注最大和最小数值;(三)不出现语病,选用词语要准确。
三、句式变换
1.宗旨:不能改变句意
2.长句:只有一套句子成分,一般是定语较为复杂。
四、朗读停顿
1.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3.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4.“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