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败酱草具有抗炎止痛之效。
败酱草,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被列为中品,其药性凉,味辛、苦,入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排脓之功效,常用于肠痈、肺痈、痢疾、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败酱草具有抗炎止痛、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及保肝等作用,临床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急性细菌性感染等疾病。应用败酱草的临床代表方剂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写道:“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张仲景的方中以败酱草、薏苡仁清热散痞、解毒排脓,附子振奋阳气、辛以散结,同时制约败酱草、薏苡仁的苦寒。全方寒温并用、标本兼顾、行滞散结、温阳除湿、散寒止痛,三药并用入下焦,具有温阳健脾、清热祛湿化瘀的功效。该方同样可以辨证论治妇科常见病,充分体现了“谨守病机、异病同治”的中医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败酱草药性寒凉,脾胃虚弱者应当慎用。如明代医家倪朱谟所著《本草汇言》中说:“久病胃虚脾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作者/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