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雁汤山有个采药的老倌,名叫任冬。他一年到头背着篾篓,挎着绳索,悬崖陡壁“荡秋千”,为了采药给民众治病翻山越岭,不知疲倦,大家都很尊敬他。一年夏天,很多当地人都染上眼睛红肿,鼻孔、嘴角糜烂的毛病,却不知用什么药能治好它,任冬老倌,为了给群众解除疾苦,又背上绳索,外出寻药去了。
一个月过去了,任冬仍未归家,这天夜里,他家中的两个女儿忽然都梦见任冬非常疲倦但又无比兴奋地回来了,手里握着一根绿叶青藤,藤上正盛开着一朵朵金黄色和银白色的小花。梦醒后,姐妹俩很为父亲担心,连夜上山寻找。说也奇怪,足迹所到之处,地上马上长出一根根开黄白花的绿叶青藤,还发出“要治疔疮,拔去煎汤”的声音。
乡亲们听到这声音,个个惊喜交集,纷纷上山拔藤,拿回去煎汤服用,热毒也果真因此得解。乡亲们疾病得治,但却再也找不到任冬老倌了。听那青藤沙哑声,大家都认为这藤就是任冬老倌变得,便称它为任冬藤,以后又谐音为“忍冬藤”。
中药忍冬藤,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茎枝。味甘,性寒;归肺、胃经。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的功效。《本草纲目》中云:“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忍冬花入药又名金银花,二药功效相似。想想上面这个故事,为什么不用金银花呢?好像后者现在入药更为普遍。
实际上,古人并不常用忍冬的花,《本草纲目》中的方剂,更多的是用忍冬的藤叶入药。《本草正义》中云,“今人多用其花,实则花性轻扬,力量甚薄,不如枝蔓之气味俱厚。”现代则认为忍冬藤清热解毒之力不及金银花。但认为忍冬藤兼有清热疏风、通络止痛的功效,因此多用于温病发热、风湿热痹等证。古人多用忍冬藤而不选金银花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这就是《本草正义》说的:忍冬“随处都有,取之不竭,真所谓简、便、贱三字毕备之良药也。”
《本草纲目》:“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为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而昔人并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万变不同,未可一辙论也。按陈自明《外科精要》云,忍冬酒治痈疽发背,初发便当服此,其效甚奇,胜于红内消。洪迈、沈括诸方所载甚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