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是我们曾经背过很多遍的课文,相信小伙伴们印象到现在都比较深刻。《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如果按照当时在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一定会认为桃花源是一个宜居的地方,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消息较为闭塞但却并不影响它的交通和各种行为活动。而且里面人的感情也十分深厚,并不存在各种勾心斗角的行为,没有那么强烈的物质*。这是之前故事的版本,但是有人通过对《桃花源记》进行研究之后,认为那简直就是另一个国度--死人的国度。
分析故事中的疑点,大概就是以下几个:
第一个疑点:桃树当时的小溪两旁种的是桃树,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树种,而且当时桃花正从树上落下来。
桃树是具有避邪功能的,所以作为阴阳两界的分界线用来阻挡鬼魅是再合适不过的。关于桃树的这一个特点,学识丰富的大文人肯定非常清楚。而且桃花凋落是在清明前后,落英缤纷可能指的不是树叶或者是桃花,按照当时的习俗,在清明时节烧纸钱时场面也非常宏大,达到“落英缤纷”的效果也是很容易的,所以当时天空中飘下来的可能不是桃花,而是纸钱。
根据文中的描述,渔人当时可能是在水中触礁,遇险身亡了,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等他舍弃船,进入桃林入口的时候应该是他真正死亡的时刻。所以说当时渔人所穿过的那片桃花林,很可能就是生死之间的屏障,渔人进去之后就已经是鬼的状态了。
与现实世界相反的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居住的都是活人,而那边居住是战乱中已经死去的人。
第二个疑点:建筑村里面的交通非常发达,直接连接到每家每户的门口,而且每家都拿出了主富的食物去招待渔人。书中的描写是“阡陌交通”但是“阡陌”一词,其实有 通向坟墓的小路这一层意思,所以,文中所描写的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很可能在现实中只是一排坟墓,而他们所拿出来的食物,很可能就是清明时节,子孙后代给他们的祭品。
第三个疑点:衣服村里百姓穿的衣服。原文说悉如外人,翻译成现代化就是全部和外面的人穿的一样。要知道在文中所交代的那些百姓都是秦朝时期逃亡过来的人,说自己不知道有过汉,消息如此不发达,没道理会做外界的衣服才对。而且晋朝的衣服和秦朝时差别很明显,一眼就能看出不同,但是他们所穿的衣服却跟外界一模一样。最合理的解释就只能是,这些都不是活人,衣服是他们的后代烧给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