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必达一直被万古碑揪着小辫子,但在农场改造出来后,他成为了军长,并在上任之际主动让位给年轻人离休;陈墨涵在万古碑劝说他与姜必达一起“斗”时严词拒绝,农场改造结束后重新回到部队,并成为了军区参谋长,他们一起让位寻找高秋江的下落。除了他们,窦玉泉也笑到了最后。相比朱一刀、姜必达、陈墨涵在革命中的坎坷与曲折,窦玉泉的革命经历相对平顺,他以最安全、最稳定但不起眼的方式笑到了最后。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窦玉泉深谙“两道”。抗战时期,窦玉泉不仅具备了作战的能力,还懂得权谋的斗争。
他像杨庭辉一样,深谙“两道”:善战和擅斗。无论是在职位上还是在行动上,窦玉泉都展现了他出色的战斗能力。他被任命为麒麟山抗日游击支队的副司令兼参谋长,后来还代理麒麟山分区司令。他与姜必达拼刺刀时,取得了胜利;姜必达在革命早期,每次作战都向窦玉泉请教战斗技巧;当杨庭辉被调走后,万古碑代替他成为麒麟山分区特委*,并声称要与日军大战一场,而窦玉泉则通过详细分析武器装备、人数、地理位置等,否定了万古碑的计划,提出了更好的战斗策略。很明显,窦玉泉是一个非常擅长战斗的人,他具备了作为一名军人必备的军事素养。
正是因为他能战斗,他才有了在抗战时期获得重要职位的实力和权力。其次,窦玉泉看透了很多事情。他对人心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看清楚他人的真实意图。例如,在万古碑试图以纯洁之名整治姜必达并意图将其处决时,李文彬和万古碑都向窦玉泉征求意见。然而,窦玉泉对待他们的态度却是不同的。他明确告诉李文彬要彻底地做,不留后患;对于万古碑,他让他自己提出意见,同时通过间接地暗示,引用了“放虎归山终为患,打蛇不死随棍上”这句话。尽管窦玉泉的意图显而易见,但在处理李文彬和万古碑这两个小人物时,他选择了不同的方式。
李文彬想以姜必达给汉奸拜寿送大洋的方式“光明正大”地处决姜必达,而万古碑则心知证据不足并秘密地想处决姜必达。窦玉泉能够看清楚他们内心的不同,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正是因为他看透了人,所以他从来不会在万古碑这种小人面前留下话柄和不利于自己的证据。他看透了人,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自保和长远发展的策略。最后,窦玉泉通过不断成长,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历史的天空》中,他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成长。首先是太过冒进,他曾经因为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而几乎丧命,这成为他革命成长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