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推进祖国统一,大学生应如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02 15:22:02

思修期末复习知识点

2020学年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复习知识点

绪论

重点:理解新时代的内涵

难点:大学生如何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

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4、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5、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第一章

•重点与难点:人生价值的实现

•难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1、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2、对人的认识,核心在于认识人的本质。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认识人的本质,只能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

3、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

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

首先,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的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

其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再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4、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5、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6、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7、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8、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

的社会客观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9、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首先,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

其次,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生活的富足是幸福的重要方面,但人的幸福不能仅

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充实也是幸福的重要方面。

再次,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首先,不要拘泥于个人利益的得失。其次,不要满足于一时的得。再次,不要惧怕一时的失。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树立正确的顺逆观。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10、反对错误人生观

反对拜金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第二章

重点:理想信念对于追求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性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难点: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理想具有超越性。理想具有实践性。理想具有时代性。

2、信念具有执着性。信念具有多样性。

3、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4、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5、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6、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7、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8、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个人与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同样,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9、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规定和指引。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10、每一个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就没有青年的前途。

立志当高远。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私利的多少与得失。立志做大事。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立志须躬行。

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人民的幸福,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

11、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忠诚实践者。

12、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第三章

重点:做忠诚的爱国者、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难点:大学生怎么领悟改革创新理念培养创新能力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

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

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一)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四)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三、做忠诚爱国者

只有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与

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一)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反对“台独”分裂图谋。要贯彻《反分裂国家法》,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损害两岸关系的言行。

(二)促进民族团结

认清“藏独”和“疆独”等各种分裂主义势力的险恶用心和反动本质,坚持原则、明辨是非。

(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3、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勇于创新创造的民族禀赋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究其深层精神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创新创造这一宝贵的精神传统和民族禀赋。

4、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1.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2.创新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3.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4.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新引擎。

5、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青年应是常为新、敢创造的,理当锐意创新创造,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投身创新实践,勇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第四章

•重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难点: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和道义性

•重点和难点:大学生如何践行核心价值观

1、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

基本制度和体制,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这些基本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要求有一个主导全社会

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

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

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7、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大学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

幸福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能量。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切实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

为一言一行的基本遵循。

第五章

重点: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社会公德。

难点:道德的功能与作用,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1、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的起源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4、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

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入们崇德向善。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5、道德的作用

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6、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革命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

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7、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8、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复古论,另一种是虚无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割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

9、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理想信念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精神)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利益观)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社会新风和新型人际关系)修身自律,保持节操。(修身自律)

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10、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二)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主导性原则)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11、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生活与生活秩序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

起码的道德要求。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从本质上说,网络交往仍然是人与人的现实交往,网络生活也是人的真实生活。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加强网络道德自律。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12、职业道德

(一)职业生活与劳动理念

(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

为准则。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3、家庭美德

(一)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二)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家庭美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

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14、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大学生要自觉践行爱国奉献、明礼守法、厚德仁爱、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等个人品德要求,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境界。

道德修养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指个体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准则及要求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以促进入格的自我陶冶、自我培育和自我完善的实践过程。

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积善成德。

第六章

•重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重点兼难点:培养法治思维

1、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是立法者和执行者)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社会意识形态)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

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一)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全国人大分别对我国宪法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修正。2018年3月,十三

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

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纳入宪法。

(二)我国宪法的地位

○1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作用)○2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

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效力)○3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内容)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地位,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道路、奋斗目标。

(三)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4社会主义法制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4、我国宪法确定的制度

5、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等。

6、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9、全面依法治国的格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展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10、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1、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2权力制约。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3公平公义。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一般来讲,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4权利保障。具体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5正当机制。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

12、公民未能依法履行义务,根据情节轻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具体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