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聂荣臻和罗荣桓都源于红一军团,都授予开国元帅。
从资历上来看,聂帅的地位不低,在南昌起义之前,他既有赴法勤工俭学的经历,也有黄埔军校教官的任职履历,还在上海特科有过一段惊险的地下斗争,此外还担任过军委特派员、湖北军委*、前敌军委*等。
而罗帅的资历,可以说在十大元帅中是最浅的。他在参加秋收起义之前,还是一介书生。红军时期,最高职位也只是红一军团的政治部副主任,和军团政委聂帅有一定的差距。
到了全面抗战时期,115师副师长聂帅率部开创晋察冀根据地;同一时期,政委罗帅和代师长陈光带领115师一部挺进山东,主持整合了山东根据地。
聂荣臻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相较于罗荣桓整合山东根据地,哪一个难度更大?或者说:聂荣臻开辟晋察冀相较于罗荣桓整合山东根据地,哪一个的贡献更大?
敌后抗日根据地
众所周知,晋察冀和山东都是我军的重要战略区之一。
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是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模范根据地,而山东则是战略位置最重要的地区,扼守南北要冲,是联系华中、晋冀鲁豫、晋察冀和东北地区的枢纽。
应该说,聂荣臻创建晋察冀相较于罗荣桓整合山东,难度似乎更大。
第一点,从创业难度上看,1937年12月聂帅开创晋察冀根据地,当时华北还是一片混沌状态,对八路军而言是空白区。所以,聂帅的工作是从0到1的过程。
要在日伪军、土匪、地方武装林立的晋察冀绥立足,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聂帅充分显示了创业者的天赋,很快就整合了各路绿林好汉,奠定了4个军分区的架子。
罗帅挺进山东,时间上晚了一年多,即1938年底。此时,八路军经过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神头岭等一系列战斗,敌后形势已经有改观。
在山东根据地,除了黎玉的山东纵队4万人,还有曾国华、龙书金支队3000余人,萧华东进抗日挺进纵队7000余人,彭明治苏鲁豫支队(115师685团)1.2万人。
所以,聂帅在晋察冀是“从0到1再到10”,而罗帅在山东是从“3到10”。
抗战时期的聂帅和刘帅
第二点,华北晋察冀的“创业”环境,比山东根据地严酷。
晋察冀地区主要是河北、察哈尔、山西、绥远等4个省份,在抗战时期几乎纯粹的农业社会环境下,聂帅和八路军独立团、骑兵营等部队的生存难度是比较大的。
1942年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普遍面临吃不饱肚子的问题。在这样的困境下,聂帅发布了一道“树叶禁令”,严令部队不准在村庄15里内和老百姓争夺树叶,只能到无人区采摘树叶充饥。
对比晋察冀地区,山东根据地自古以来就有“旱粮鱼盐”的便利,尽管也有过多次旱灾和蝗灾,但是整体来说,农业种植条件比贫瘠的晋察冀好了不少。
山东根据地,既有鲁西大平原、鲁中泰山、沂蒙山、胶东丘陵,还有横贯南北的大运河、微山湖、东平湖,有3000公里海岸线,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山东的人口优势。
在战争年代,有了粮吃就能在日伪军残酷的“扫荡”中生存下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发展和扩大八路军队伍就有了前提条件,这也是后来山东兵员输出多的重要原因。
所以,从外部自然和人口环境来看,晋察冀根据地明显不如山东。
陈光(左二)、罗荣桓(右一)
第三点,晋察冀的“创业资本”比起罗帅来有些寒酸。
同样是3000余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但聂帅的3000人是八路军没有编制的独立团,还有骑兵营和总部特务团一部分。1937年12月,在主席策划下115师“分家”:师长林总带领主力1万余人转移到吕梁山区,副师长聂荣臻则坚持恒山和五台山。
由于没有编制番号,独立团扩编的独立师“名不正言不顺”,很快被重庆方面严令取消番号。在此情况下,聂帅改称“支队”,下辖两三个团,这就是晋察冀4大军区的骨架。
聂帅通过灵活的变通,成功避开了八路军发展编制的瓶颈。
1938年底,罗帅和陈光带领115师师部和686团挺进山东。
此时,115师经过两次大分家,实际只有直属队和一个686团3000余人,尽管人马数量和聂帅当年相差无几,但八路军115师这块“金字招牌”可是实实在在的,而陈光“代师长”也是八路军总部请示重庆后正式任命的。
后来,为了整合山东、苏北的各路抗日武装,主席派徐向前、朱瑞的八路军第一纵队到山东根据地,但是“八路军第一纵队”的招牌明显不如115师好使。
聂帅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第四点,晋察冀根据地的日伪军实力,远强于山东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下辖4大军分区,也就是冀晋、冀中、冀察、冀热辽(冀东)军区,地区范围比山东根据地要大一些。但是,由于北平、天津、石家庄等大城市的分隔,晋察冀4大军区实际上被分成了几块相对独立的区域。
由于日军侵华部队总司令部驻在北平,所以日军对“卧榻之侧”的晋察冀根据地屡次发动大扫荡,动辄出动上万人甚至5万人。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日斗争,是非常残酷的。
1940年秋的百团大战,聂帅所在的晋察冀军区和刘帅的129师部队,是破袭正太铁路的绝对主力,分别出动了36个团、42个团,而贺老总的120师,也出动了27个团。
当然,山东根据地的日军也高达3.6万人,其他主要是伪军。
根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山东根据地的伪军8万,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强,1943年18万约占四分之一,到了1945年山东根据地的伪军还有17万人,接近全国伪军的五分之一。
另外,苏鲁战区的司令长官于学忠,对八路军的态度也比较友好。
而延安的主席等首长为了山东根据地的发展,在华北的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根据地百团大战风生水起的时候,让山东根据地韬光养晦,不参加华北敌后的百团大战。
山东根据地一部
最后,经过全面抗日战争,晋察冀和山东不相上下。
聂帅和罗帅都是根据地建设的一流高手,无论是聂帅在晋察冀的“白手起家”,还是罗帅“空降山东”整合抗日队伍,其历史贡献都永垂青史。
如果一切以最终的结果论英雄,晋察冀和山东根据地谁更强呢?
晋察冀根据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横跨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五省,总人口2500万人。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八路军发展到32万人,民兵和自卫队90万人。
相对独立的山东根据地,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人。
抗战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八路军27万人,民兵50万人,自卫队150万人。山东根据地比晋察冀的优势之处,在于人口密集、物产丰富,为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55年的授衔情况来看,晋察冀和山东根据地平分秋色。
晋察冀出了9位开国上将,分别是杨成武、邓华、赵尔陆、王平、郭天民、宋时轮、萧克、朱良才和黄永胜。而英年早逝的周建屏,则具备开国大将的资历。
山东纵队创始人黎玉
山东根据地也出了9位开国上将,即许世友、王建安、陈士榘、杨勇、萧华、杨得志、苏振华、周纯全和唐亮。英年早逝的朱瑞、没有授衔的黎玉,都具备开国上将的资历。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