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的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大诗人、政治家,其先祖是楚武王之子屈瑕,屈瑕成年后受封于屈邑,因此其后代以封地为氏,遂以屈为姓氏。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还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离*》、《九歌》、《九章》、《天问》等,被誉为“楚辞之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传世名句出自屈原的《离*》第97句,这句诗的意思是:前方的道路漫长又遥远,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去探索。
在民间流传着屈原的许多故事,据说他自幼就很聪慧,特别爱读书,虽然出身贵族,但却富有同情心,小小年纪就做了许多体恤贫苦大众的事情,据说他小时候在路上看到一位背着沉重大米的老奶奶,走在路上很吃力,于是就主动上前帮助老奶奶把米换到自己背上,并送老奶奶回家。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屈原为了避免自己贪图享乐不好好读书,特地把在家附近的一个山洞当作自己的书房,通过这样艰苦的环境来锻炼自己的心智,防止在读书的过程中打瞌睡,屈原就这样坚持了三年,终于把《诗经》给读透了,为自己今后的文学之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公元前317年,年轻的屈原由于才华横溢,深得楚怀王的器重,被任命为左徒一职,他积极辅佐怀王在楚国国内进行改革变法,对外主张东联齐国,西抗强秦,随着改革的深入,有效地提升了楚国的国力,但同时也触犯到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于是遭到了他们的反扑。
怀王身边的大臣靳尚等人不断向怀王进谗言排挤屈原,导致屈原逐渐被怀王疏远,后被逐出郢都,于公元前304年被流放到汉北,被流放的屈原远离权力中心,无法实现强盛楚国的政治理想,心中郁闷,于是作《九章·抽思》表达自己内心像乱丝般纷乱的愁情忧思,后又创作出千古名篇《离*》,表达了自己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无论碰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不会与那些奸佞小人同流合污,宁愿殒身殉国,虽九死而无悔。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盟,此时屈原已经回到郢都,力劝怀王不要赴约,但怀王最终没有接受屈原的建议,仍去武关赴约,终被秦昭襄王扣押,三年后,怀王逃跑不成,郁郁寡欢,病死于秦国。屈原知道怀王至死都想要回到楚国,于是作《招魂》一诗,召唤怀王的灵魂回归故乡。
怀王死后,屈原劝谏继位的楚顷襄王广招有才之士,重视生产,练兵秣马,来增强楚国的国力,但是当时楚国的贵族子兰、奸臣靳尚等人,收受了秦国的好处,经常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听信奸悋之言,屈原再次被流放。
楚国连续两位君王都因为听信了奸悋之言,而疏远了屈原这些一心为国的忠臣,楚王这种亲小人远贤臣的作法,最终导致了楚国的灭亡。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当时屈原已经62岁了,想到楚国的大好河山葬送在昏庸的国君,奸悋的小人手中,就心如刀绞、痛心不已。长期的流放生活让屈原心力憔悴,祖国的灭亡,让屈原悲愤欲绝,终于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带着无尽的遗憾投身汨罗江中,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沿江的老百姓都知道屈原是位忠贞爱国的大诗人,知道他以身殉国后,都哀痛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附近的渔夫也自发组织起来,在江中来回行舟,想要打捞他的遗体,人们还往江中投放饭团、鸡蛋、雄黄酒,希望鱼虾、蛟龙吃饱喝足后不会毁坏屈原的身体。
从此以后,每到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人们都会举办龙舟竞赛、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民间活动来纪念屈原,歌颂他那种不伺权贵、不畏强权、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敬仰他那种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屈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千古不灭的爱国诗歌,必当永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