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中华民族的第一美食,也是春节的第一节日食品。饺子文化是中国家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休说在华夏大地,即使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影响颇深。饺子的起源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但饺子最早应是汉族食品,发源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农耕文明比较发达的地区却众口一词。自1978年10月中旬,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考古队在薛国故城发掘的2号墓葬中发现了2500多年前的饺子实物,饺子起源的争论似乎渐渐平息了。
饮食文明,从历史的意义而言,它集中表现着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古老文明。饮食文明对本民族来说,具有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部民族来说,则具有新奇的观光感和迷人的魅力。饺子美食传承了数千年,至今显示着它的勃勃生机,说明饺子文化早就融入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基因中。这一中华民族先民们的饮食智慧,还会永恒地传播下去。
饺子实物在古薛国墓葬中被发现时,状似三角形食物,内有馅心,说明科技先进的古薛国在2500多年前就有了艺术性的饺子。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饺子美食传播速度一定没有目前快。据统一的叫法饺子在宋代始称此名。笔者以为,饺子的命名前人都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上而定名“交″″子″,更岁之意,并未据实按照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而命名。饺子,一张湿面皮,中间放点馅儿,折合面皮,一内一外,拇指与食指配合,像夹子将面皮捏在一块,合皮为一,捏出皱摺,入水煮食,始称饺子。
饺子之名与朝代更替联糸密切。最明显的是元代和清代叫法不同,带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在接受汉族饺子食品之后,饺子始有羊肉馅儿。包好的饺子常常装在马背的兜里被挤压变形,所以饺子被称为″扁食″,压扁了带馅的美食。至今很多地区仍称饺子为″扁食″,是有渊源关系的。清代满人入关,建都北京,从此饺子有了″煮饽饽“之称。″饽饽″一名是满族人的叫法,至今在满族集聚区还称水饺为″饽饽″。
饺子在民间与古籍中,也有很多异名。五世纪黄河流域的人们称饺子为″偃月″、″馄饨″,到元代时河南人称饺子为″娇耳″,有点娇情艺术的味道,确实饺子形状类如人的耳朵。明代《金瓶梅》一书称饺子为″角子″、″水角儿″、″水点心″等,称为带馅的面点是名符其实的。饺子又因熟制工艺的不同,可蒸、炸、煮、烙,在东北烙饺子叫″锅烙″,天津叫″锅贴儿″。原本清水煮饺子,在东北某些少数民族则把饺子放粉丝肉汤中煮,河南有的地方把饺子与面条一锅煮,当地叫″金丝穿元宝″,陕西人用同样的方法,煮出来的饺子叫″银线吊葫芦″。
饺子异名无论有多少个,那仅仅是某些地区的叫法,通用的名字还应是饺子,入开水煮熟,捞出叫水饺,天下通食。
供人们食用的美食,从来都是和人文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的,饺子更不例外。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新年初始春节吃饺子,寓″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馅里,用以寄托人们对新岁的祈望。例如包进金如意,表示来年万事如意;包进糖和蜜,表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包进枣和栗子,表示来年″早立子″;包进花生仁(长生果),表示健康长寿;包进麸子,表示全家幸福满满。看得出,饺子已不单是供人食用的美食,而是兼有寄托人们的理想、思绪、祈盼和意念之物了。
今日之饺子,人们同样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如状元饺、四喜饺、白菜(财)饺、捏嘴饺、花边饺、什锦饺,直到饺子全席,达一百多种形态,而且馅心包进了海陆空,味道也是多种多样,达到了真正的丰富多彩,创新了饺子文化。
作者:王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