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为什么被称为鬼节,十月初一寒衣节鬼节不宜什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19 22:53:06

作者:方成

早晨起床,飞冷!瞅一眼挂历,星期一、13号,下边多几个红字;赶忙把眼镜(儿)带起,这才看清三个红字是“寒衣节”。

寒衣节为什么被称为鬼节,十月初一寒衣节鬼节不宜什么(1)

感觉这几个字很陌生,农历没得这个节气得嘛,咋个梆老啰都没注意到有这个“节”?

不懂就问百度!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汗颜!居然不晓得。),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原来真有这个节。这之前没这个概念,就像中元节,早先不晓得;只晓得“七月半,开鬼门关!”,要烧纸祭祀。 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的到来。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也为祖先、亡人一并送去过冬寒衣。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初一。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我只晓得中元节是鬼节。

吃饱穿暖是人的最低诉求。小时候,物资不丰富,所谓穿暖,只能是过得去。冬天上学路上,贴身一件布衣,外套“紧身”小棉袄,下身穿一条补巴单布裤,或重起穿两条单布裤。有时都走到学校啰,才发觉有一条腿穿在两层单裤之间,是说咋个不好走路喃?

上世纪五十年代,不少家庭没有穿在中间的毛衣、绒衣、棉毛裤。六十年代初,我从姐姐手中接过一件旧的统绒衣御寒,而这统绒衣又是四年前在北京的六孃给她穿的。

七十年代,我在苏北农村,天寒地冻,当地不少农民都穿一套黑布棉袄棉裤,腰间用绳子一扎(中式布扣麻烦),两手宠在袖子里;关键是穿的空心棉袄,棉袄里面就是肉。冷得烤火,是围在牛屋里烤;不是人要烤火,是耕牛要烤火;人只是搭到烤而已。

现今,不晓得边远农村的人穿得热和不?但在我住的周边,经常有人把尚好的衣服鞋子丢进垃圾桶,或把大包的衣物塞进小区门口的捐献箱里。

早先,收荒匠挑着萝筐沿街高喊:“有烂棉花烂罩子拿来卖!”;现今,收废品哩开着电三轮,喇叭里播放:“冰箱电视洗衣机!”。

时代变啰,物资丰富啰,真好!

小小老百姓,能夠安居乐业,吃饱穿暖,感觉就好。

昨天,突然从秋天跳到冬天,今天早晨温度8度,拿羽绒服,开地暖。

突然想起乌克兰和加沙还在打仗,造孽哦!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