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2月3日晚,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播出节目《南粤年鱼经济激活“消费春水”》,报道珠海白蕉海鲈趁着“年鱼经济”的东风走进京津冀,登上成千上万户国人的年夜饭餐桌,并带动当地养殖户致富。
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白蕉海鲈产业的发展?白蕉海鲈又将走向何方?央视的报道呈现了白蕉海鲈的真实发展路径图谱。
央视聚焦
如何实现利润翻一番?
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报道中讲述了斗门白蕉昭信村村民梁美容家的故事。
梁美容是村里有名的养殖能手,早在2004年她和丈夫就成了昭信村第一批白蕉海鲈的养殖户,如今她带领的合作社已经有了100亩的养殖基地,相比2021年,利润几乎是翻了一番。
这样的养殖围塘一般面积在8到10亩,可以出产白蕉海鲈8到10万斤,如果按照一斤赚两元计算,10亩水塘的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左右。
梁美容是村里有名的养殖能手
据悉,海鲈鱼喜欢栖息在河口的咸淡水交界处,而珠海市白蕉镇昭信村正好位于出海口,西江多条支流在这里与海水交汇,形成独特的咸、淡水地带,白蕉镇因此被评为“中国海鲈之乡”;得天独厚的环境成就了肉质肥美的白蕉海鲈,并被授予全国地理标志产品。
2022年10月,白蕉海鲈的价格开始上涨,一些个头比较大的白蕉海鲈最高达到了一斤18元,平均价格也在13元左右,2022年中秋开渔以后,短短三个月时间,赚几十万的养殖户比比皆是。
昭信村所在的珠海市斗门区,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海鲈产区,白蕉海鲈养殖面积达3.9万亩,产量占全国的六成以上,全产业链总产值170亿元,带动5万人就业。
“火爆”背后
“年鱼经济”拓开海鲈的新市场
2022年9月,珠海斗门抓住广东省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当地举办的契机,立足产业优势,探路“丰收节经济”模式,做好“一条鱼”文章,结合即将到来的春节,首创提出了“年鱼经济”,以各地特色鱼为载体的贺年仪式性消费,传递“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开拓传统鱼类的全新应用场景。
去年12月,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在珠海开幕,大会以“中华好年鱼幸福中国年”为主题,“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聚拢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全产业链,打造年鱼经济。
去年12月,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在珠海举行
毫无疑问,这场年鱼盛宴的主角就是“白蕉海鲈”。作为本届博览会的策源地,斗门区打造并推出一批年鱼产品,创建年鱼品牌,创新探索“年鱼经济”发展模式,把年鱼送上中国人的年夜饭。
“年鱼经济”大放异彩。短短三天的展会,吸引了超200家企业线下参展,多家企业现场签订了金额高达6.5亿元的“年鱼”采购协议。
广东省海鲈协会会长刘强说,“推出这个年鱼经济后,海鲈的价格跟往年同期对比提升了50%以上。推动年鱼经济和年鱼产品以来,我们现在溢价的部分直接带动农民收益,目前来讲应该是超过两亿元。”
“年鱼经济”以各地特色鱼为载体的贺年仪式性消费,传递“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开拓传统鱼类的全新应用场景。
新春期间,珠海斗门各家酒楼争相推出鲈鱼盛宴,评选“白蕉海鲈十大创意菜”。而这项活动本身,正是当地创新探索“年鱼”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一步。
白蕉海鲈的预制菜礼盒成为送礼首选
“结合我们当地的特产白蕉海鲈,我们力争打造中国年鱼之都,我们也想利用节庆经济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非常有寓意的,‘年年有鱼’和白蕉海鲈结合在一起,成为今年大家年夜饭上的一道主菜。”苏虎说。
产业走向
预制菜开启白蕉海鲈的养殖春天
除了打响鲜鱼烹制的名气,“年鱼经济”更大的舞台在于预制菜。
在珠海某水产加工企业现场,加工好的海鲈鱼半成品在用特制腌料腌制两三个小时之后,被送入液氮冷冻车间,用零下196度的液氮进行速冻。
经过8到10分钟的急速冷冻,原来绵软的海鲈鱼已经变成了硬邦邦的冰疙瘩。根据不同的口味,这些预制海鲈鱼和调料包一起装袋封装,然后再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年鱼博览会后,公司的预制菜销售额增长了60%。 2022年,预制菜加工达到5000吨,产值超过了1.5亿元,是2018年的整整10倍。
2022年,预制菜写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广东着力部署发展预制菜产业新高地的缩影。
在珠海某水产加工企业现场
珠海市斗门区规划建设的占地1250亩的省级预制菜产业园,已经有41家企业签约,吸引社会投资超百亿元。同时当地还出台了预制菜产业的15条扶持措施,通过资金投入和补贴加快推进斗门区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预制菜农业产业商会会长陈丹表示,“年鱼”经济实际上是新的赛道、新的模式,也是一个小的切口,能够带动我们几个产业的提升,特别是能够助力农民增收,能够帮助乡村的振兴。特别是要和预制菜结合,预制菜2021年全国的产值大概在3500亿,2022年大概在4200亿到4500亿左右,我们预计未来三到五年这个赛道一定会过万亿。
采写:南都记者李洁琼